
每年夏天,當大學生結束學期、返家度假時,教會並沒有搬走,但他們心中卻常生出這樣的疑問:“教會還有屬於我的位置嗎?”
對許多剛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來説,“家”這個詞正在發生變化——它不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也可能是大學期間自己建立起來的社羣與節奏。當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四處旅行,再回頭望向自己的教會時,心中可能會浮現一絲猶豫:這個主日去教會,會有人認出我嗎?我還屬於這裡嗎?
教會要如何回應這些“初成年”羣體的渴望與不安?以下五項建議,幫助我們在這個暑假,有效服事這些正在尋找歸屬與方向的大學生。
一、認清他們是誰:大學生羣體已不如從前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報告,2010到2021年之間,大學入學率下降了15%。與此同時,61%的大學生至少選修一門線上課程,近30%全程在線上完成學業。許多人選擇留在家中學習,或者在就學期間兼職甚至全職工作。
如今的大學生,可能是25歲以上的成年人,80%都有工作,30%是全職上班族。教會若要有效地服事大學生,必須放下過往的印像,認識他們今日的真實樣貌。
當然,教會中仍有一些18至22歲的大學生,每學期遠赴外地求學。對他們而言,返家時發現教會仍在,但那張熟悉的座位似乎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了。這提醒我們:傳統的“一刀切”主日學課程,已無法滿足他們多元的屬靈需求。
二、他們是“初成年者”,不再是青少年
這些大學生不再是青少年,卻尚未完全進入成人世界。他們在身份認同上正經歷轉變:不再屬於少年團契,也尚未完全融入成年小組。他們的日程靈活,卻也更加重視人際連結而非活動安排。
教會不應憑想像設計課程或事工,而應以“關系”為導向,從他們的名字出發,建立一個個真實的屬靈接觸點,讓他們知道“你被記得,你被重視”。
三、這個夏天,是重新門訓的契機
錯過這個夏天,可能就錯失一個世代。教會若能換位思考,將返家的大學生視為“門訓的禾場”,就能透過簡單的接觸,開啟屬靈更新。
你可以在大學期末前幾周就聯系他們,邀他們喝杯咖啡、聽聽他們的故事。門訓不是課程,而是關系的延續,是以耐心與關懷,重新栽種屬靈生命的根基。
門訓路徑也不侷限於主日查經課。你可以安排更靈活的聚會時間,適應他們的工作、家庭或度假計劃。屬靈成長從來不是一套模版,而是一系列有意識的、以人為本的屬靈旅程。
四、別只是“娛樂”他們,要“賦能”他們
門徒,是會傳福音、參與服事、活出信仰的人。大學生雖然只在家短暫幾周,但他們的影響力可以是深遠的。
你可以邀請他們在青少年營會或短宣中服事,但也要提供“成年人”的選擇——例如成人短宣、成人事奉崗位或青年門訓小組。這樣,他們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屬靈環境,也不再被定義為“從前的青少年”。
教會不論大小,只要有計劃、有關系,就能賦能返家的大學生。他們需要知道:無論他們在家的時間長短,這裡都是他們可以敬拜、服事、成長、分享信仰的地方。他們渴望被真實地認識,而不是淪為數據中的一個數字。
五、既要關心“回來”的,也要記得“從未離開”的
在迎接返家學生的熱情中,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一直留在本地、從未離開的青年。他們常被忽略,也渴望被看見。
我們需要策略化的溝通方式,與返家的學生建立聯系,但也要確保所有18歲以上的青年都感受到歸屬與照顧。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關系,而不是講台公告或孤立的活動。
如果我們以“門訓”為目標,就會收割屬靈果實;如果只是追求熱鬧,就只會填滿日歷。如今的初成年者,需要的是有人走近他們生命,而不是被硬塞進一個統一的事工框架裡。
教會應成為“全體教會”的家,接納“每一個初成年者”。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仍是單身,但他們渴望社區、友誼、歸屬。如果我們能提供一個可以結出門徒的環境,他們就會自然地紮根於教會羣體之中。
結語
大學生返家的這個夏天,是教會可以主動伸出手、重新接納他們的重要窗口。教會可用真誠的關系、具體的行動,讓他們知道:你仍屬於這裡,這裡仍是你的屬靈之家。(資料來源:lifeway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