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过去曾经是女同性恋者的伊莉莎白·沃宁(Elizabeth Woning)的观点。沃宁曾坚信"同性恋不是罪",后来明白同性恋理论残缺之处,从同性恋的意识形态走出来。
沃宁在20多岁时曾以女同性恋者身份出柜,支持同志神学,并牧养LGBTQ群体。然而她后来与耶稣基督相遇,脱离同性恋,更觅得真爱走进婚姻。医治的经历改变了她过去同性恋理论的观点,现在她致力帮助在LGBTQ中挣扎的人。她亦在法律上争取保障离开LGBTQ圈子的人的言论自由。
沃宁表示,同性恋群体认为"同性恋不是罪"是基于同性恋有自然生物学的基础,因此不视为"犯罪"。同性恋"感觉"无法被否认,否定"感觉"甚至对同性恋者来说是有害。带著这种立场,她一度支持著同性恋的信徒。
同性恋和跨性别非自然的性行为而可能令人难以完全接受,但同性恋运动反过来说,他们不被接受的原因是社会将他们"污名化"。 LGBTQ运动称"爱就是爱",认为只要是爱,那身体矛盾的现实并不重要,逼使社会优先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其基础是将心灵和身体视为分离的两个部分的"二元论"。
在短短数十年间,同性恋由被社会排拒,到今天广泛被年青一代接受,原因是什么呢? 沃宁观察到,科技革命下,强大的文化浪潮推崇著"虚拟化的自我意识",令新的一代深受影响。
她解释,当人们在网络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时,高透明度和真实感让人觉得"被了解",而这种表达得到回馈时,人们会感受到爱。当心灵层面看似更真实时,外在的身体变得像心灵的"附属物"。这样的"灵肉二元化"强化了人们对LGBTQ理论的同理感。
此"爱"彼"爱"不相同
但沃宁指出基督教的"人观"是人同时有心灵和身体,两者紧扣而无法分开。在爱的关系中,异性的情感除了心理感受外,还包括男女关系的生理差异。男女身体的整个生理构造、包括荷尔蒙化学反应及大脑器官与,都与生殖器官相配合。两性之间具有的独特优势,在身体方面双方是全然互补,在异性性关系上达致身体和心灵的满足。
同性恋运动的口号是:爱就是爱 (Love is love),但曾经历女性恋关系的沃宁指出同性情感与异性情感并不相同:"大多数千禧世代及较年轻的一代都没有察觉到,同性恋关系与异性性表达有任何差异。对他们来说,性和爱情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驱动的。然而,当仔细审视同性恋的『爱』在身体方面的表达,便会找到当中的阻碍,不容易令人完全接受。"
同性恋的性和爱在欠缺两性互相调节的机制下其实无法满足。她解释,"在男女关系中,女性起著性节制的功能(不会过分性欲放纵),而男性起著情感节制的功能 (不会过分情感依赖)。因此,在欠缺女性的男同性恋关系中,男同性伴侣会因为欠缺性节制而受苦。而在欠缺男性的女同性恋关系中,女同性伴侣会因为欠缺情感节制而受苦。"
违反生物性现实 LGBT身受其害
沃宁亦说:"同性性行为明显不合逻辑,人们对此置之不理,但这却造成了可怕的伤害。"
人类的身体本身是有异性相交的生物性设计,沃宁指出同性恋二元论的主张实违反生物性,无视这现实的结果是同性性行为令LGBT感觉的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她解释,"实践同性性关系需要与自己的身体进行很大程度的分离。同性性行为实际上是在模仿异性性行为。然而,肛门无法与阴道相比。相较之下,它的组织和周围环境都很脆弱。因此,很容易滋生感染和疾病。据疾病管制中心(CDC)称,男同性恋者患性传染病的机会率极高。"
此外在性行为中,女同性恋者要得到身体上的满足亦只能借助外物来帮助。成为母亲的渴望亦同样,必须透过技术作外部干预才能做到。
沃宁一针见血地表示:"当我们庆祝 LGBT 身分和『爱』 时,我们的二元论的盲目追捧正在将我们的朋友推向令人沮丧的性生活,并带来健康风险。"
助LGBTQ恢复创造性身份
帮助LGBTQ,不是与他们查看关于同性恋是罪的经文,也不是要认同他们所以为的「平等」。沃宁认为基督徒做的就是与 LGBT 朋友同行,陪伴他们生命得到救赎,让他们在肉体及精神上都能恢复神美好的设计:「他们的第一身份并不是『同性恋者』」,他们是神的儿子和女儿,毫无疑问,神对他们的心意就是获得新的生命,就如历世历代信徒一样,能反照出神的创造性(generative/ creative)的身份。 」
作为曾经饱受现代二元论创伤的前女同性恋者,沃宁盼望基督徒能努力,帮助同性恋社群走出创伤。
(综合报导自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昔日女同志不再支持同志神学:虚拟浪潮带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