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九成中學生負面情緒不求助 鼓勵同輩陪伴

調查:九成中學生負面情緒不求助 鼓勵同輩慰問
調查:九成中學生負面情緒不求助 鼓勵同輩慰問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11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社工與150名中學生深入訪談,瞭解他們對自殺的看法和求助情況。學生自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並且約有九成的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主動向老師、社工或家人尋求幫助。

壓力來源:學業、家庭、人際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面臨著多重壓力,尤其是在疫情後,情緒問題更加惡化。他們最需要學校社工幫助的問題是情緒或精神健康、學習和成長發展。

根據個案訪談的結果,學業問題(72.7%)、家庭關係(48.0%)和人際關係(26.0%)是學生認為導致自殺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學生往往選擇不告訴他人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害怕被嘲笑,不敢尋求幫助。

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學生傾向於以遊戲娛樂(44.7%)或向朋友傾訴(40.7%)的方式來舒緩壓力,而只有很少數的學生願意尋求老師或社工(10.7%)或家人(10.0%)的幫助。

調查還顯示,學生尋求幫助的意願最高的是朋友(6.8分),其次是社工(5.6分)和家人(4.9分),而老師的排名(4.0分)則低於網友(4.4分)。

建立關愛校園文化

根據研究的結果,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包括政府加強公眾教育,減少對求助的標籤,以鼓勵學生尋求幫助。學校也應該建立關愛校園文化,加強師生之間的連繫,並支持家長和朋輩互相守望,協助學生及早尋求幫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也提供相關支援,例如與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士合作,識別和支援高危學生,推行救人自救活動和措施,並提供相關資源和工作坊,支援家長和教師識別和應對高危情況。

倡議一問、二應、三轉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服務主任陳凱雯表示,在學校推行一系列「救人自救」活動及措施,製作求助錦囊,以「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口訣,協助學生鼓勵有需要的朋友向成年人求助。

陳凱雯解釋「一問」代表向不開心的同學詢問發生甚麼事;「二應」則是回應,並非要求學生成為社工,而是提供陪伴和關心。至於「三轉介」,鼓勵學生陪伴有需要的朋友找社工或老師傾談,倡議「It’s okay to be not okay」。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對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膽呼召 [專訪]

    先鋒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籲年輕基督徒重新發現信仰,投身全球宣教。當許多教會思索如何讓年輕一代持續紮根於信仰時,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讓年輕人站出來,勇敢承擔使命,而不是為了迎合他們而削弱福音的信息。

  • 讚美之泉攜手 Matt Redman 推出中文版《The Image》——《愛的彰顯》正式發行

    知名華語敬拜團隊讚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攜手Gather Worship,近日隆重推出2025年首發單曲《愛的彰顯》(The Image)。這首歌曲由讚美之泉與全球知名敬拜主領暨音樂創作人Matt Redman(《10000 Reasons》作者)聯手創作,以中文呈現《The Image》——耶穌的愛與恩典,使華語敬拜者以母語更深刻地體會神的慈愛與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