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究呼籲父親重拾教養的職責 牧者籲興起「家庭祭壇」

由香港維護家庭基金會、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近日發表一項名為「夫婦眼中的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的研究報告。
由香港維護家庭基金會、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近日發表一項名為「夫婦眼中的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的研究報告。

由香港維護家庭基金會、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近日發表一項名為「夫婦眼中的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的研究報告,指出基層家庭的父親對其在父職上的表現評,比社經地位較佳的父親為低。有牧者提醒基督徒父母要重拾子女靈性教養上的職責。

研究於去年底進行,此是針對香港華人社區第一次的相關研究,主要探討父親眼中及母親眼中的「父親教養」。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在發布會上表示對今次調查結果感意外,主要是因為發現不少在太太眼中看為表現不錯的丈夫對自我的滿意度往往低於配偶的評價,可能反映丈夫自信心的不足。

在四個父職範疇中的「照顧」及「管教」上,丈夫的自我評分比配偶所給予的評分為低,反映父親在這兩個範疇中的自覺傾向較弱;相反在「支持」及「鼓勵」方面,父親的自我評分均比配偶給予的為高,足見丈夫在這兩個方面的自覺傾向較強。

研究也顯示,收入學歷較高的父親相較於這兩方面都較低者,在各個父職範疇中的自我評分都顯著較高,母親方面亦然。此外,有信仰的父親相對於無信仰的父親其自我評分明顯較高,尤其在「照顧」這一範疇上;而婚齡在10年內的家庭,父親在「管教」範疇內的評分比配偶所給予的相對較低。

李博士呼籲作為妻子的,要鼓勵丈夫重拾在教養孩子的自信心,不然丈夫的父親角色只會日漸退後,造成妻子要擔負更多的職責,形成惡性的循環。他也認為社會需要更多討論,幫助社經地位較低的父親們承擔父職。

維護家庭基金董事的胡志偉牧師從「教會牧養與父職角色」來回應,指出信徒最常遇見的問題是工作(60.1%),其次就是子女教養(42.1%)。在教養兒女方面,他坦言父母不可能單獨為之,正如神學家唐慕華所言需要整個基督徒羣體來支持。

胡牧師也提醒教會、學校,甚至是社會服務機構等都不是要去「代替」父母的角色,而是「幫助」父母教養孩童。因此基督徒父母必須重拾他們自己在靈性上教導子女的職責,而教會的職責則是提供平台及資源、裝備父母。同時為了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教會應該幫助父母建立起「家庭祭壇」,並鼓勵單身信徒作「屬靈父母」或「屬靈兄姊」。

他亦建議教會可定期有跨齡的崇拜或聚會,安排家庭短宣或事奉機會,以致家庭中的信仰承傳效果更佳。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