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media/cache/img/3/40/34022sh_847w_483h_1x_1y.jpg)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我受邀在中國境外的一場為期一週的培訓中擔任口譯。這是一場由一位經驗豐富的美國敬拜培訓師和一小組中國敬拜領袖共同參與的培訓、退修和團契聚會。這並非正式的大型培訓課程,而是一個充滿愛、門徒訓練和真實團契的親密聚會,在其中,信仰被活生生地實踐在羣體生活中。
這兩個羣體的關系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這位敬拜牧師最初前往中國,培訓一羣對敬拜充滿熱情、卻缺乏資源和指導的年輕信徒。在五次探訪的過程中,他們在敬拜事工上同行,關系也不斷加深。他親眼見證這些年輕人從單身青年成長為成熟的已婚人士,並一直作為他們的鼓勵者和支持者。即便中國的大門關閉,他們依然保持著定期的線上聚會——不僅是師徒關系,更是基督裡的朋友。
在這次培訓中,我作為口譯者,有幸搭建起這兩個羣體之間的溝通橋梁。然而,超越語言層面的,更深的聯系顯而易見——那是超越文化與國界的基督之愛。當他們彼此開玩笑、分享近況,甚至教對方自己的語言時,基督裡的喜樂和温暖充滿整個氛圍。在這片神聖的空間裡,團契與門訓的紐帶愈發堅固。
培訓結束時,發生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時刻:中國的弟兄姊妹分享了他們的感悟。一位弟兄對敬拜培訓師説道:
「這些年來,面對中國的逼迫和限制,以及生活和關系的種種變化,我們的團隊似乎漸行漸遠。但你一直是那根牽引我們的弦,每次有機會聚集時,你都將我們重新連結在一起。這樣的訓練和團契,讓我重新燃起對敬拜的熱情,也提醒我,我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我知道,有弟兄姊妹在為我禱告、支持我。」
另一位姊妹補充道:「當你無法再去中國時,就讓我們成為你宣教事工的雙腳,讓我們來承載大使命。」
當我翻譯他們的話時,淚水盈滿眼眶。聖靈的同在無可否認,而這種夥伴關系——建立在愛與鼓勵之上,跨越國界與文化,經受時間的考驗——在我眼前生動展開。
這次聚會讓我看見神在中國以及為中國所做的新工。外籍宣教士無法再進入,大型聚會難以舉辦,門徒訓練該如何持續?答案就是「走出去」。這樣的退修會,為在監控與逼迫壓力下的中國弟兄姊妹提供一個喘息和屬靈更新的機會。
此外,這次經歷也讓我意識到,中國教會在敬拜事工上存在的迫切需要。相比西方教會,敬拜在中國教會的歷史上並未被同等重視,這部分源於中國文化中對務實和剋制情感的傾向。許多中國教會領袖在傳統與現代敬拜風格之間掙扎。而如今,由於限制日益收緊,大型敬拜聚會、完整的樂隊或詩班已不再現實。
然而,敬拜是門徒訓練的重要工具。信徒往往比起主日講道,更能記住敬拜詩歌,這正説明瞭敬拜在塑造生命中的變革力量。隨著逼迫加劇,敬拜詩歌正如迪特裡希·朋霍費爾的《被恩典眷顧的力量》(By Gracious Powers),能夠帶來極大的鼓勵與力量。因此,如何建立敬拜事工、培養新一代敬拜領袖、並在各年齡層信徒間推動合一的敬拜,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次旅程也讓我瞥見了一種適應當前中國處境的事工模式:陪伴少數忠心的中國弟兄姊妹,以愛、關懷、資源和訓練來裝備他們,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處境中倍增事工。這一模式並非新穎,但隨著環境變化,正在煥發新的表達方式。
最終,我們深信神總會開路。在壓迫與艱難中,祂煉淨信徒的信心,並持續開展祂的工作。與其哀嘆挑戰,我們當察驗祂的帶領,積極回應,並敞開心扉,傾聽祂今日如何向中國的子民説話。
注:本文原文為英語,發佈於China Source,《基督日報》蒙允轉載並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