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侍基层、转化社区为己任的禧福协会近日再谈如何做到一所有影响力的社区教会。创达不少基层福音事工的会长刘达芳博士直指,不少教会对社区发生的事件视若无睹,只想"火中抽柴",欠缺负担。
刘博士指出,一个社区的居民如对社区缺乏认同,居民之间少沟通来往,又不易获得区外资源的话,在自我隔离下社区容易走向瓦解,并带来成不少严重的问题如家暴、虐儿、青少年吸毒、自杀率上升等。"悲情城巿"天水围屡生家庭悲剧就是一例,而及东涌现今亦面临此危机。
而她认为教会正好能扮演修补角色,除了给人们心灵慰藉外,团契生活又能凝聚居民,使人重拾对社区的归属感。但可惜不少教会对社整体欠缺负担:"很多教会身在社区,却不是社区的盐及光。教会对社区的大事,视若无睹,没有回应。"去年11 月末旺角花园街大火发生后,该社区只有少部份教会如圣公会及旺角教会网络数间教会作出回应。
入社区传福音无所不用其极
耶稣是道成肉身,住在人群中间,显出丰富的恩典和真理。刘博士指出多年前香港教会曾热衷地建立社区中心要成为社区教会,但大多因为开支、人力、心力等问题败兴而返。她建议教会以耶稣的模式,改变使命及自我形象,不再拘泥于搞活动、嘉年华会等活动,而善用教会的人力与社区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让信徒出去服侍社区,如帮邻居看孩子、处理电脑问题、家电维修等等,相当"入世"。
此外,社区亦可以成为"福音据点"。刘博士鼓励教会动员信徒在社区创业或就业,如饭馆、街巿档口、报摊、小店等,又深入运动娱乐场所、公园、球场、麦当劳等成为"福音基地",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的是塑造真正深入的社区教会。
基层信徒自强可成福音天兵
如此的社区教会必然需要大量人力,教会如何能动员及凝聚会众起来转化社区呢﹖禧福协会基层事工部主任丁爱娣认为要做到社区转化,信徒本身的生命需要先得到转化。其中她提到教会需要降低事奉的门槛,让基层的信徒亦能参与各类事奉,发掘自身恩赐及找到事奉位置,如此不但能帮到别人,连他们的自信及能力感亦会提升。而对于一些自己也面临贫穷的信徒,教会要协助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才能让他们有自信及精力参与到社区的事奉中。
禧福采访了观塘的仁爱教会,他们十多年努力下一步步实践社区教会的理念。教会动员了全体老、中、青、少起来服侍,他们牧区的小组各认领内的一条街或一幢大厦,为他们行区祷告。多年努力下,不少曾拒他们于铁闸之外的楼宇渐渐开放,欢迎他们入内传福音,令他们得著不少街坊。
他们又在主日早上安排免费补习班,让儿童有机会踏足教会,并于补习后教导神的话语。一些妇女学习神的话语后脱去苦毒,懂得为家人祷告,令夫妻及家人关系得以转化。此外职青信徒于晚上放工后仍上门探访家庭,节日亦为有需要的街坊送上食物等,连长者都进入老人院探访其他老人家。整个教会的动员,令社区得到不少祝福。
仁爱教会的主任牧师曾玉莲表示教会需要因应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转变,不能死守一贯的经验和做法,边学边做,并切切求问神的心意和方法。她更表示,唯有牧师自己的生命首先转化,进入神的旨意中,弟兄姊妹才会跟著转化;教会转化,社区才能转化。
-
记者揭跨性别产业内幕:超人类主义、企业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报道揭示,美国富商和企业在推动跨性别产业的背后,可能暗藏著一个更大的动力——推进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以及无穷的经济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