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錦德牧師訪問(二):華人教會事工化和缺乏培訓領袖
問:除此之外,你看到的華人教牧方面還有什麽方面需要注意和改善?
趙:OnTrack的性格素描Personality Factor Profile (PFP) 這個工具,有過800多名華人牧者使用過。從收回來的報告中看到,大部分華人教會的教牧同工是被動和穩定型,這點上的直接影響是——他們不怎麽帶領,很被動的,由會衆話事。
若單從統計數據來看這個被動型和穩定型的教牧比例,很容易下一個結論,「難怪大部分教會都不是很增長或者增長很慢。」但事實上他們不是沒有抱負。
這幾年我在香港帶領了9屆的堂主任訓練,在教導他們加強的訓練中和作個人重點訓練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牧師都很有抱負,都有理想,都有領袖的能力,問題是到了教會就沒有發揮了。所以我得出一個表面的結論:華人教會的文化不能讓他們出來帶領,不是沒有領袖的人才,而是沒有發揮的空間。這是與華人文化直接有關係的。
你看為何沒有發揮空間呢?是因爲教會的體制還是什麽?
趙:據我的經驗,我初步回應是,這與兩個觀唸的誤解有影響。第一是僕人領袖的觀念,華人教會傳統看領袖是僕人,太過強調「僕人」,而忘記是「僕人式領袖」 (Servant Leadership) 。
我通常用耶穌被賣之前,幫門徒洗腳的那一段經文説明,耶穌去到彼得前面,彼得説「你不要幫我洗腳」,耶穌説:「你不能不讓我洗,要不你與我無份」。這時是耶穌站在領袖的位置告訴彼得:你將來也要這樣做,沒有選擇。這是什麽意思呢?僕人領袖不等於放棄了領袖的權,而是用僕人的心態去服事對方的同時你還是在帶領的位置。但是我們常太過強調「僕人」,在這樣的文化下,做牧師也是僕人,做執事的也是僕人,所以以爲不要領導那麽多了,而會衆又常常不肯給人去領。
我初步得出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太過強調「牧」人的「牧」,沒有想到牧人的最終目的是把「羊」培養爲將來的牧人。沒錯,做牧者,聖經被我們看到耶穌是大牧者,我們是被呼召出來的牧人。但是牧師和牧者這個身份,牧養不是唯一要做的。正確來説,我們的工作是將初信的人栽培帶領,直到一天他們能成爲牧養人的人。這個就是「領導」的問題,而不是牧人的問題。
釵h人對牧人的觀念是,只是帶領羊去青草地吃草,如果我是你的牧人就單單餵你。這個不行的。我們常常牧養而忽略了屬靈的監督,很少強化領袖這部分,忽略了我們是去建立人,訓練人。
還有一個相關的原因是教會處於兩極化的領導學中的張力中,我認爲這個二元論影響了教會發展領袖。我們常常認爲屬靈的領袖就不需要領袖學,有人説領袖學的東西是屬世的。在我來看來所有真理都是從神而來的,用得正確的話和有神的同在就可以用來帶領羣羊,建立領袖。
領袖學中合乎真理教導的就可以用,不要擔心的,不要將其極化了。教會是一個屬靈的有機組織,你用組織管理學去帶一個屬靈的有機組織,在組織方面是沒有壞影響的;又比如資源分配、計劃、分配,這些沒有分屬靈或屬世的,但釵h華人教會還是將其兩極化,説我們祈禱就可以,其實人的智慧也是神造的。
罪的一個意思就是人扭曲了真理才成爲罪,當領袖學爲了高舉自己,那就是錯的,當帶領是爲了自己有權,那也是錯的。但是如果運作使教會更加有效,這是沒有壞處的。其實釵h事情是中性的,不要將其兩極化,要有智慧地運用教會以外的資源。
我認爲以上這些是華人教會幾個潛在性的問題。我認爲是構成教會弱的地方,OnTrack一直針對這些並希望改善的。
健康堂會的檢查結果顯示華人教會在各方面的表現如何?
趙:這裡看到華人教會的另一個問題,是自檢的能力很低。華人教會很少自檢,在這3、4年間,做了這個檢查的教會只不過是20間左右。直接説是因爲面子很重要,教會有時候活在一個自己騙自己的世界,自己放棄了一個去提升的機會。但不自檢,我們那項強那項弱不知道,就很難去改善。
「自然教會」其中一個核心的就是教會需要做一個堂會調查,看強弱的部分。大部分華人教會接受這個觀念,但是叫他們做,却不想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面子、不想剖白給人看,這個心態強,這也是與華人文化有關係。檢討教會中也會涉及到檢討牧者自己的領導才能,釵h教會和牧者都不是很肯去檢查,很緊張別人如何看,要表現一個成左漣庤H,怕結果不好。這個與西方教會不同,西方教會比較願意自檢。
趙錦德牧師談OnTrack的發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