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吳宣倫博士分享:傳福音的人生最快樂

等待著中國福音的大門打開
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宣倫博士在四年前開始全時間佈道。他説自己「沒有呼召作牧師」,神使用他以「華裔科學家」的身份到世界各地講道,不單在教會、佈道會,還可以在大學和中學的研討會等演講。他分享到他在一間佛教中學的演講的經歷——智慧回應「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挑戰、令153人信主的「神蹟」。

我到一間佛教中學分享,剛踏上講台,那位女校長就説:「既然你是科學家,那麽可否先解釋一下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雞蛋呢?」

我心裏想:這個問題我聽到了幾十年了。如何回答呢?不能下台。我只能禱告,但又不想在學生面前低頭,於是我舉目望天,如耶穌向父禱告的樣子,求神説:「父神啊,我知道成事在天,在你凡事都能。」

神馬上讓我知道如何説。我開始講:「你們有沒有去過中國的市場買雞蛋?買蛋的人會把雞蛋照一照,他在照什麽呢?賣蛋的人就知道了,如果照到雞蛋裏一個黑點的話,他不會把這個蛋賣給你,因爲這個蛋可以孵出小雞。」

「如果是先有蛋的話,代表只有一半機會能夠孵出小雞,另一半機會不能孵小雞,所以先有蛋不好。但是如何先有雞呢?更差,更糟糕,因為要是公鷄的話不能生蛋,問題更大——」

這時候我看見校長、老師和學生的口都打開了四分一寸,因爲他們都太留心聽,他們的下巴在地心吸引力向下使他們的口微微張開。

我繼續説:「不是先有雞也不是先有蛋,而是——先有一隻公鷄和一隻母雞。」

這時候所有學生們都拍手叫好,説:「這個答案我們沒有聽過。」我説:「我也是第一次聽。」

然後我繼續講,這個答案在聖經上記載了,神的創造就是一男一女的、一公一母地創造的。很多時候當科學家不能解釋的時候,聖經能解釋,因爲世界是有一個創造者。那次這間學校有153人舉手錶示願意決志信主。


一間佛教學校可以允鳥耵磳雰M志嗎?吳博士説,我在會前問了那位校長説:「在我演講期間是否請學生做一些舉手的動作回應,她説可以,當然我不會亂來,因爲還想有下一次去講。」

吳宣倫博士出名腦子轉得快。他是一名科學家,參予研製全球第一部手提電子計算機,又參與空對空導彈設計,又成爲美國柏克萊大學的最佳講師之一。他的學識讓他的講道非常吸引。他見證在他不知道的時候,神已經在訓練他預備使用他:

我以前所學過的都沒有白費,全部都可以用在講道中。我過去不知道原來神一直在訓練我。

神一直看顧著我,預備我的身體可以應付全球地去講道。我在香港和美國的時候都非常喜歡運動,運動很多。有人説我「人老心不老」,因爲我的心臟比我實際年紀年輕15年。

我工作拼命賺錢,在30嵗之前賺了第一個100萬美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神叫我出來,不是爲了賺錢而是為了叫人信主。


那麽吳博士他是如何開始講道佈道、然後又到全時間佈道的呢?原來與他老師香港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主任吳宗文牧師有關。

吳宗文牧師是我的師傅,他很厲害。他勸我出來傳福音。他説,如果不傳福音,人生沒有挑戰。我那時説「好」,但是馬上就後悔,問到是講耶穌釘十字架嗎?那麽不用10分鐘就講完了。然後我明白到是要講福音的内容,那麽就可以無限地講下去。這福音的内容就是培靈。

我開始用每年6個禮拜的假期回去香港講佈道會。

又一次我在港福堂遇見吳宗文牧師,他説:「我們去喝coffee。」「誰請?」「我請。」那一次吳宗文對我説:「你可否把工作辭掉,全時間去傳福音?」我説「I Do」。於是我就提早退休,開始了全時間佈道。


在吳佈道至今12年的佈道生涯中,吳博士説找到人生最大的價值、最大的喜樂。

在過去12年裡,我一共帶領了4萬人信主。頭8年是每年6個禮拜去傳福音,然後這四年是全時間佈道。我感到人生從沒有比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更快樂的。

這些年我巡迴北美洲、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地,到很多教會講道。我發現教會裏有人信主很長時間,但是不清楚自己相信什麽。很多人對聖經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培靈,不是講純福音,要不觸摸不到人。比如上次培靈會講「爲何神創造細菌和病毒?」,又講「活到百嵗的秘訣」,很多老人家來聽。

我講佈道會的80%的内容是培靈,即是講福音的内容。我每次講道之前,會問自己:「人家爲何要來聽你講道?」所以我要講與人有關的,讓人聼了之後有得著。

我去過很多華人教會,見過很多知識分子,他們都需要福音。以後我會主要到東南亞、中國和美國這三個地區。

去年吳牧師又叫我去喝咖啡,這次他問的是:「如果中國開放,你可否與我一同去?」我回應説:「好,我一定去」。



吳宣倫博士11嵗在九龍城浸信會信主,16歲獨自到舊金山讀書,讀進化論,19嵗入醫學系。當時他最大的興趣是做武器,於是讀電機、導彈和飛彈。對於神,他從沒有懷疑過,但那時他對耶穌不明白,對聖經不認識,他喜愛邏輯思考和做研究,於是想去證明所相信的神是不是真的,他發現越是讀聖經,就越覺得神越是真實。對科學與信仰,他説,如愛因斯坦的話「科學沒有宗教是瞎眼,信仰沒有科學是瘸子」,「主令我佩服,科學定律從哪裏來?如果不是創造,是什麽呢?」

對於中國,吳博士他非常有負擔,雖常笑説自己是美國人,比美國人更瞭解美國文化,像西方人一樣看中國人都長得差不多。但他心底的話是:「從美國讀書開始,我身在美國,心在中國,我非常留心著中國的消息。」這次訪問吳博士是用他正在學習但已經非常流利的國語完成的。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