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理克丧子之殇反思华人教会三大挑战

chan2.
西雅图大学副教授陈佐人牧师。(图:本报资料图片)
华理克牧师的家庭悲剧唤起人们对精神病及牧者家庭的关注。在北美归正学院院长陈佐人牧师看来,华理克丧子之殇给华人教会敲响了警钟,值得大家深入反思。

北美归正学院院长、西雅图大学副教授陈佐人牧师日前接受本报专访。他以上帝学为出发点,分别从精神病学、亲子关系与基督徒家庭的文化教育三个角度反思华理克丧子之殇给华人教会的提醒。

唤醒华人教会对精神病学的正确认识

陈佐人牧师表示,华理克幼子自杀的悲剧有必要引起华人教会对精神病的关注。在他看来,华人教会过去对医学尤其精神病学的认识太有限,从上帝学角度对精神病学的探讨太少,令人遗憾。

陈牧师曾在芝加哥大学医院精神病科担任过3个月的实习院牧,又对精神病学有一定的研究。他认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是真正的科学,值得华人教会去学习及深入了解。

他指出华人教会对精神病学的认识非左即右,"不是把精神病统统归类于鬼附身,就是崇尚科学至上。"

所以,陈牧师建议在华人教界尽早建立一套整全的基督徒医学观,帮助基督徒从上帝学与医学认识精神病。

基督徒父母不该为子女的失足负全责

华理克牧师幼子马太自杀事件让人痛心落泪的同时,也引来一些非议。有人指华理克要为马太的死负责,因为他们把马太看作是华理克繁忙事奉的牺牲品。

但陈佐人牧师认为不该把马太的死完全归罪于华理克,而且人们要用同情心对待处于丧子之痛的华理克。

在陈牧师看来,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道德、信仰,基督徒父母仅对子女承担部分责任,而非全责;此外,基督徒父母与教会还有必要挑战青少年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感。

他说,华人父母面对子女的失足非常内疚,总把一切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似乎轻视了子女要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这是该值得华人反省的。

对于基督徒家长,陈牧师建议他们在尽到父母义务的同时,也要把子女完全交在上帝的手里,并不住的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恒切祷告。他相信,倘若子女在反叛期离开信仰,上帝必施以管教,把他们领回上帝的家中。

陈牧师还鼓励育有精神病儿女的基督徒家长敢于向教会求助,得到大家的祷告支持;他也呼吁教会弟兄姊妹多多关心和帮助受精神病困扰的主内肢体。

陈牧师在牧会期间也遇到几个有患精神病子女的基督徒家庭,对他们的痛苦和挣扎感同身受,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

他表示,并非所有患精神病的基督徒都被治愈的;无论是药物治疗、心理辅导或是祷告都有可能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对一些人来讲,精神病犹如他们身上的『刺』;但上帝允许苦难发生,自有祂的美意。在上帝眼中,苦难不是化妆的祝福吗?祂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他说。

基督信仰与文化教育孰轻孰重?

陈佐人牧师希望藉著马太自杀事件与华人基督徒父母探讨子女文化教育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他看来,美国很多名校弥漫的反基督教思潮给基督徒青年带来的破坏力不亚于精神病与自杀问题。

陈牧师指出,很多华人基督徒父母过度热衷子女的文化教育,一心只让孩子读名校,却未意识到有些名校既教书又害人,把反基督教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因此子女很容易受这种世俗环境的影响而失去信仰。

陈牧师曾在自己牧养的华人教会公开表达他对一些名校持保留态度,尤其是西雅图最负盛名的湖边(Lake Side)私立中学。

很多家长为把子女送到湖边中学就读都争破了头,但他们却不晓得这所贵族学校是高举同性恋人权与同性婚姻价值观的。

他指出,湖边中学的校董会有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亚马逊创办人兼总裁杰夫贝左斯等,他们都是大力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

在他看来,基督徒父母不该把子女送到湖边中学读书;"不敢想像在那种高举同性婚姻的学校接受教育的基督徒子女将来会出什么样的问题。"

陈牧师澄清他并非要插手华人父母对子女的升学问题;但他强烈建议基督徒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一定要考虑学校的信仰背景;忽视信仰的因素、只是一味把子女送到名校读书的父母是愚拙的。

他还直言,在北美传统道德文化崩溃、保守政治力量破产的今天,华人父母要认真考虑把子女送到有基督教氛围的中学或大学读书,这样可以更好保守他们的信仰,免得被世俗同化。

最后,陈牧师提醒广大华人信徒关注子女的信仰成长,"勿把服事当作忽视家庭的借口,也绝对不要把子女变成繁忙工作的牺牲品。"

他还说,无论北美还是中国,整个社会都遭遇严重的信仰危机;在这样的严峻挑战下,华人基督徒父母都为子女付上更多的祷告。

相关新闻
陈佐人牧师:自杀的华理克幼子应在天堂里
  • 美副总统万斯在CPAC谈信仰:基督教不仅是道德准则

    美副总统万斯在CPAC谈信仰:基督教不仅是道德准则

    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讲话时谈及个人信仰,他强调基督教不仅仅是一套道德原则,而是建立在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对他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态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的发言被保守派评论称赞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领袖强调基督教价值观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约翰·派博:牧师使用 AI 写讲道稿是"邪恶"的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各行各业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师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讲道、教学和通讯的任务。然而,知名神学家约翰·派博(John Piper)对此发出了强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恶"一词来形容牧师使用 AI 生成讲道稿的行为。

  • “上帝不会犯错”:天生独臂女孩 用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凯特琳·帕维(Katelyn Pavey)是一个真实的励志传奇。她天生只有一只手臂,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打破偏见,还成功进入大学垒球队,实现了自己的运动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向质疑者证明:“上帝不会犯错。”

  • 背诵圣经的力量——写在"全美圣经比赛"之后

    《纽约时报》2024年11月报道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第16届"全美圣经比赛"(National Bible Bee)。约360名儿童和青少年齐聚一堂,参与这项比赛,其口号是:“认识神的话语,并使祂被人认识。” 对于许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来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在15至18岁组别的比赛中,参赛者需记忆近1,000节经文,总计超过20,000个单词。

  • 《大卫王朝》:大卫王的传奇即将登陆 Prime Video

    讲述圣经人物大卫从少年成长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君王的剧集,《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将于 2 月 27 日通过亚马逊 Prime Video 全球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