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今年讲员阵容坚强,包括林日峰博士、谢木水牧师、戴继宗牧师、柏有成博士、叶高芳博士、于宏洁牧师、朱施美妃牧师等。
开幕分享呈现华人教会门训现状素描
7月6日的开幕场由冯浩鎏医生(基督使团国际事工特使)、邵晨光牧师(菲律宾圣经神学院荣誉院长)和林日峰牧师(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院长)分享。他们分别从自身宣教与教会服事经验出发,勾勒当前华人教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冯浩鎏医生曾经跟他的太太在南亚回教地区参与医疗宣教。 冯浩鎏牧师回顾初代教会的门训精神,强调当代教会应靠圣灵能力,从祈祷中得力,在逼迫与张力中坚持栽培门徒。
邵晨光牧师则引用2024年首尔洛桑会议观察,指出尽管基督徒人数增加,基督教人口比例自1900年来却停滞不前。"如今的教会 虽然 宽广三千里 却只有一英寸深,许多人在基督里 乃是婴孩。"他引述约翰·斯托得的感叹,提醒教会警觉门训深度不足、忽略第二代信徒扎根的问题。他也指出未来宣教重点将围绕"3Ds":门徒训练(Desciple Making)、门徒成熟(Desciple Maturing)与数字化工具(Digital Tools)的运用。
林日峰牧师回顾疫情之后这五年中,神如何透过网络连结全球超过110个国家的华人教会与信徒。他见证宣教意识在各地华人教会中显著提升,包括他自己开始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基督徒心怀负担并为之代祷。他特别提到亲访尼泊尔、印度等地,见证当地教会在艰困环境中的热切回应与门徒培训的成长。他也感动于马来西亚神学院的发展,从最初的九人发展到今日1200多名学生,课程扩展至中文与英文并行,吸引全球近40国牧者参与。
首日聚焦儿童门训:朱施美妃牧师分享跨代策略
大会首日以"儿童门训与契机"为主题,讲员为来自台北灵粮堂、深耕儿少事工逾30年的朱施美妃牧师。她创办"小撒母耳儿童祷告宣教训练中心"及动员上千人的"儿童草莓聚会",2024年发起"亚太儿少跨代领袖特会",现已拓展至台湾与马来西亚,成为华人教会具代表性的儿少门训平台。
朱牧师指出,门徒训练应从小开始、贯穿一生,家庭在其中扮演无可取代的角色。她认为,华人文化强调家庭、权威与教育,正好能平衡西方个人主义对信仰形成的影响,提供独特而关键的门训契机。相较于历代教会在成人门训上的努力,儿少门训往往被忽略,亟需重新被摆上优先次序。
她强调,门训不能"外包"给主日学或青少年事工,而应建构以"生命影响生命"为核心的跨代门训网络,整合教会、家庭与社群资源。祖父母、父母、教会长辈皆应参与,使教会成为"真理教室",协助孩子从信仰视角理解社会与人生议题。
朱牧师进一步指出,打破过度分龄的聚会模式,有助于恢复代际连结,防止青少年脱离教会。她主张从活动导向转向关系导向的牧养模式,透过群体归属、身份认同与持续对话,培养信仰深度与责任感。
根据她分享的数据,若家庭每周进行五次灵修,孩子的信仰坚定度可提升73%;每周灵修三次的家庭,其信仰传承率高出3.2倍,并有85%子女在成年后仍持续参与教会。在12间试点教会中,采取"教会–家庭–学校"协作的门训模式后,有78%的青少年表示信仰更加坚定。
关于主办方:"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
"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于2017年发起成立,旨在动员华人教会积极参与全球宣教事工。目前,该中心已与全球近90个国家的同工建立初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普世宣教,并期望通过各地联络人搭建的全球网络,增进对各国福音现况的了解,鼓励信徒投身跨文化短宣及宣教服事。
自2021年起,因应疫情影响,原本规划在东南亚举行的实体宣教营和短宣行程转为线上举行,推出"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设有专题讲座及短宣体验,由来自缅甸、泰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及中国等地的同工报告当地福音事工动态,所有参与者免费注册,费用由主办方全额承担。
自此以后,宣教中心每年持续举办全球华人宣教会议(实体或线上)。2021年讲员包括林日峰博士、于慕洁长老、庄祖鲲博士、陈世钦博士、戴继宗院长,顾问团队包括李秀全牧师/博士、黄朱伦牧师/博士与蒋以勒牧师/博士。随著疫情缓解,中心也积极筹划恢复实体会议,并组织跨国短宣队前往不同国家与族群,包括东亚少数民族、缅甸、泰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中东、以色列、蒙古、东欧、非洲与南美洲等地,开展宣教与体验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