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會主任談創啟地區營商宣教優勢及挑戰 

Tentmaking.
《Tentmaking: Business as Missions》一書。
「帶職宣教」是華人宣教差傳中的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西方教會宣教策略中發展出所謂「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此話題以日漸受到華人宣教同工們的關注。

2004年於泰國舉行的「洛桑世界宣教論壇」中,曾討論四個相關而有分別的福音和宣教範疇,分別是帶職宣教士(Tentmakers )、職場事奉(Marketplace Ministries)、企業發展(Enterprise Development)和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

「帶職宣教」或「營商宣教」兩者有很大的差異,最新第89期《大使命》雙月刊登出國際事工差會香港委員會義務執行主任陳志成《創啟地區的宣教方向與策略》一文,重點著墨討論了「營商宣教」。陳主任相信,「營商宣教」亦有被稱為「營商轉化」(Business as Transformation)或「國度營商[(Kingdom Business)是神在這個時代興起的一個宣教運動,他盼華人信徒能深思這方面的實踐。

陳主任先描述了西方人進入創啟地區有困難,近10多年已有不少國家對宣教士入境漸漸予以拒絕,逐步形成各樣的帶職宣教或營商宣教。他指出,從自己個人的經驗和認識看到「(個人)帶職宣教」及「小企業發展的事奉模式」所受到的限制漸漸增大。

陳主任借用Tentmaking: Business as Missions一書作者Lai Patrick定義的T1, T2, T3, T4及T5這五種帶職宣教的類型來分析。陳主任説,「在他(Lai)的定義中,T1是在跨文化地區工作而沒有宣教異象的基督徒;另一端的T5則是全時間服侍的宣教士,以工作或商業簽証入境而沒有進行與簽証相關的工作;至於T2至T4分別屬不同的程度:學習當地語言、工作、宣教呼召及需要教會的經濟支持等,雖然作者在其小結中認為T1至T5各有長短,不應冠以優劣或屬靈與否的評價,但今天當面對實際的跨文化處境以及營商宣教的基本理念,就顯出T1及T5的弊處,因為這兩個模式難以在宣教理念及商業倫理的批判下立足。」

陳主任説明:「T1類型的基督徒嚴格來説不算是宣教士,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宣教的異象和意向;而T5的宣教士則要面對逐漸收緊的政治和宗教限制,除了倫理上的考驗,亦不容易在税項和日常活動的表現上過關,因而顯得困難重重。」

預備「新皮袋」的需要

針對T2、T3、T4需要加強,陳主任認為,「傳統的差派教會和傳福音者是否感覺這個大方向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學習和改變呢?專職宣教士若希望進入並有效地在創啟工場事奉,必須作出重大的改變,例如在專業或商業上裝備。但差派教會是否能夠接受和支持其準宣教士進修商業課程,或在商場裡『打滾』呢?這些裝備與傳統的裝備殊有差異,會否被指為世俗化呢?」

陳主任提醒説,「今日的差派或支持教會不能只以被動的態度來『打發』他們的宣教士到創啟工場,在面對新穎而漫長的宣教挑戰,差派和支持者的角式實在任重道遠,若對帶職宣教和營商宣教的認知落差過大,而支援的力量不足,便會產生誤會與衝突,宣教士恐怕難以在前方有效地實踐大使命了。」

陳主任還説,「據一份頗有份量的宣教調查(Tentmaking Unveiled—The Survey Says)指出,曾經接受神學訓練的宣教士在工場上的服侍,並不比沒有接受神學訓練的同工有效。」

實踐上仍有很多可進步的空間

營商宣教已成為韓國派遣宣教士的一個流行模式。另一方面,近十年來世界各地,尤其在北美,營商宣教亦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不少從商而熱心於跨文化宣教事工的肢體變成炙手可熱。但陳主任也細緻指出在實踐上仍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陳主任舉例説:「當筆者仍在創啟工場服侍的時候,認識一些主要來自商界的北美宣教士,因為他們的商業身份,在其住所、交通工具、生活飲食和社交層面上,都帶有一種中層的氣息和優越感,與其他宣教士和當地大部分草根階層的思想模式及生活層面都有一定的距離。」

雖然一些客觀情況是不能避免的,但他強調在心態上,營商宣教者要調節的地方也不少。雖然滿懷信心與熱誠而去闖商界路的不少,但Business as Miss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也揭示了不少失敗的個案。

陳主任發問:「不少宣教先賢的腳蹤與受苦和犧牲相連,主耶穌也是道成肉身住在草根的人羣當中,甚至成為被欺壓的代罪羔羊;但營商宣教者的其中一個基本理念是要賺取利潤。我們不能妄下判語來評斷,因為我們相信營商者可以是愛神愛人的同工,只是其中有相當大的張力,然而,營商宣教者怎樣避免高舉錢財?如何實踐基督的道成肉身和犧牲的愛呢?在某些情況下,營商宣教士有一定的優點,例如具備經濟條件和人力,也在其工作的環境內有自然接觸甚至門訓福音對象的良機,但要如何培育和持守一顆謙遜的心呢?」

陳志成主任盼望此文能引起華人信徒對這在西方宣教策略中已有许多研究之模式的討論。

欲阅覽全文請瀏覽《大使命》雜誌電子版:《創啟地區的宣教方向與策略》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

  • 歐凱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讀聖經的姊妹

    我很蒙福,從小每週都去教會。我幾乎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挪亞、摩西、彼得、保羅這些名字的。聖經對我來説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教會你如何查考聖經的?」我毫不猶豫地會回答:歐凱莉(Kay 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