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麟牧師:如何建立更美的教會﹖

羅德麟牧師。
羅德麟牧師。

新一期的華福刊物《教牧分享》就「如何建立更美的教會」的題目,邀請澳洲天恩華人長老會顧問牧師和澳洲華人教牧神學院院長羅德麟牧師從《聖經》並結合他個人過去牧養的經驗探討何為教會,以及其本質和使命。

羅德麟牧師指出要建立「更美的教會」,第一步首先要了解教會是甚麼,然後才能依照藍圖建造。

教會的意義

他從《馬太福音》十六、十八章中對教會的描述,據字詞本身「被召出來的一羣人」的含意和主耶穌基督所啓示的真理,教會可以説是主耶穌基督呼召出來的門徒羣體,獲得主賜天國的「鑰匙」,即是有權宣告一個人是否可以進入天國。

他又補充,教會基本上是一羣基督徒的聚集在一起的統稱。其特色是尊奉耶穌基督為師為主,照主的吩咐生活,為要在世上完成主的託付,達成基督降世救贖世人,建立天國的神聖目的。

因此,主耶穌基督的教會是唯一的、大公的,即由古往今來普世信徒合成的無形教會,而由於人受空間限制,在各地設立有形的教會,甚至可見的教堂,供信徒凝聚互動,傳揚福音,見證基督,歸榮天父。

教會的本質

《聖經》中有很多對教會本質的記述,其中羅牧師認為教會明顯的本質是「基督的身體」,同時也是「神的家」、「基督的新婦」、「靈宮」,還有被揀選的族類等。

當中,教會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基督是頭,所有的信徒是肢體。而在這屬靈的身體中,每個肢體各有所用,獲得聖靈的恩賜,並且按照頭(基督)的指示做工,而且這個生命體本身也會隨著時日長大成熟。

教會的使命

教會的使命無疑是繼續完成基督在世上未竟之工,也就是留給門徒的大使命(太二十八 18-20),羅牧師強調這是一個宣教的使命,教會必須履行。他又引用知名舊約聖經學者萊特博士(Christopher J.H. Wright)的話,指出「使命不是為教會而造的,相反地,教會是為了使命而造的。」

而這大使命的重心是要使萬民作門徒,具有強烈的宣教使命。他補充,要使萬民作主門徒,教會本身就得加強門徒訓練,令會友都成為門徒訓練員。

最後,結合個人自身的牧養經歷,羅牧師分享過去在其牧養的教會植堂時,教會領袖們禱告領受的異象,就是建立一個「屬靈的大家庭」和「福音基地」。他解釋,屬靈的大家庭就是教會乃神的家的本質,雖然教會在成長中經歷了很多的文化衝撃、語文障礙等挑戰,但教會始終堅持大家庭的精神,追求主內合一。

另外,他也分享了香港信義宗神學院院長、香港崇真會總牧羅祖澄牧師的金句「凝聚是為了分散」,所以從教會剛開始聚會就設立大使命委員會和大使命專款,推動教會成為福音基地。他見證到,只要教會遵行大使命,就會經歷到主的同在,並主的同在所帶來的恩典。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