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新書《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 青年主角現身分享網絡沉溺重生實錄

《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記錄18個年輕人走出網絡沉溺的真實故事

青少年網絡沉溺問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7月17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分享會,邀請過來人現身説法,並請來精神科醫生分析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推出新書《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屆書展展出。書中記錄了18個年輕人走出網絡沉溺的真實故事。

其中一位曾沉迷打機的個案阿熙在書展上現身分享説,他的生活只有打遊戲,因為與同學關係不好、遭受欺凌而不敢上學,整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也不敢告訴家人,更不知道去哪裡找學校社工幫忙。後來他接觸到基督教服務處的輔導中心,得到社工的關心。

阿熙説覺得有人關心真的幫到他:「以前我和媽媽關係很差,有次我在玩網絡遊戲『食雞』時和朋友聊天,媽媽聽到以為我想吃雞,真的去煮了一隻雞給我,讓我很感動,從此我們的關係變好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常被人欺負,渴望得到關心,這就是我沉迷網絡的原因。」

香港書展
阿熙(左)在書展上分享走出網絡沉溺的真實故事。(圖:基督日報)


精神科醫生李明衝:遊戲「主動餵食」提供即時快感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明衝亦現場解説剖析網絡遊戲吸引人的原因。他指出,「打機」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賭博」。每次遊戲都會帶給玩家滿足感,刺激腦部釋放多巴胺,這種愉悦感受驅使人持續投入遊戲。

他分析説:「現實生活難以提供即時而且強烈的滿足感,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能力評分,即使表現出色獲得獎勵,往往也需要等待數日,滿足感相當有限。然而遊戲卻能『主動餵食』這種即時快感,目的就是要讓玩家持續沉迷。」

李醫生特別提醒家長,應當以身作則遠離手機,「當父母與子女交談時,若心不在焉地想著上網購物,孩子會感受到的。若果這成為孩子的成長經歷,他們長大後很可能會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

他又呼籲社會大眾反思:「當遊戲能輕易填滿年輕人的24小時,我們究竟能提供什麼更有意義的事物來填滿他們的時間呢?」

香港書展1
精神科醫生李明衝(左)表示「打機」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賭博」。(圖:基督日報)


夫婦營運中小企 支持年青人重投社會

Tony和Eunice夫婦創辦兩間公司分別是數碼營銷和教育中心,他們表示深信年輕人擁有無限潛能。公司透過基督教服務處的轉介,聘請了四位年輕人,最長任職四年,最短也有半年。他們認為這些年輕人比一般求職者更加細心,只是性格較為害羞,若按照常規面試程序,相信大部分企業可能不會錄用他們。

公司曾安排其中一位年輕人負責編寫程式,另一位則管理社交媒體,讓他們嘗試不同崗位。結果他們表現出色,公司十分珍惜這些人才,而他們也積極學習,進步顯著。其中一位更因渴望增進知識,決定重返校園進修。

Tony表示:「雖然他離開了公司,但我非常支持他的決定。這些年輕人從原本在家隱蔽生活,到能夠重新投入社會工作,甚至意識到自身不足而選擇繼續讀書,對我們來説是非常欣慰的事,因為我們真正幫助他們重投社會。」

Tony Eunice
Tony和Eunice夫婦藉著公司支持年青人重投社會。(圖:基督日報)


經濟不景 仍給年青人機會

會後,Tony和Eunice接受《基督日報》訪問時分享,他們之所以願意服務這羣年輕人,源於長期以來透過金錢奉獻支持基督教服務處的事工。作為僱主,他們希望幫助那些已準備好重新投入社會、卻難以找到工作的年輕人。既然公司有能力,便決定提供機會與培訓,協助他們融入職場。

被問及在香港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公司營運與聘用這些青少年的決策時,Eunice表示,兩間中小企業成立十多年來經濟穩健,持續因應社會環境和客户需求調整策略,感恩至今未因經濟因素影響對年輕人的支援。

Tony補充,他們聘請這些年輕人時,完全視他們為正式員工,並強調:「他們絕對有能力完成工作,只是較害怕與人溝通。只要安排合適的崗位和提供適當培訓,他們的表現與一般員工無異,甚至做得相當出色。」

至於年輕人與公司同事的合作是否面臨挑戰?Tony指出,新人入職時會向全體同事説明他們的背景,因此溝通上並無障礙,大家清楚如何協作。同事們會主動以耐心和愛心與這些年輕人互動,過程中需要一段適應期,包括理解他們的情況、評估工作是否適合,以及安排能發揮所長的職位。

相關報導:

香港書展基督教坊主題「文字陪伴」 打造「有温度的閲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