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4-5日举行的国际宗教自由峰会(IRF Summit)上,关于如何通过结合贸易与人权议题,改善国际宗教自由状况的讨论成为一场分会的重点。这场分会讨论了美国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杠杆,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别关注国"(CPC),改善宗教自由状况。
此次峰会在华盛顿特区举行,汇集了全球宗教自由倡导者、政策专家及美国政府官员,分享各自的经验与观点。
美国通过《国际宗教自由法》(IRFA)确立了"特别关注国"(Countries of Particular Concern,CPC)的制度,旨在对严重侵犯宗教自由的国家施加压力,促进其改革。自1998年通过该法案以来,美国政府每年都会发布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别关注国"名单,以此作为国际宗教自由外交的重要工具。2023年12月,国务卿宣布的最新CPC名单再次包括中国、朝鲜、伊朗等12个国家。
结合贸易与人权,推动宗教自由
在峰会的一个分会中,美国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办公室的高级官员帕特里克·哈维(Patrick Harvey)指出,宗教自由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他强调,外交手段在推动全球宗教自由方面的关键作用。他表示,虽然美国已经有诸多外交手段,但必须更有效地将人权与贸易议题结合,才能在国际上施加更大的压力。
哈维进一步指出,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NGO)在推动宗教自由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及时报告和反馈,NGO可以帮助美国政府更精准地了解中国及其他国家在人权和宗教自由领域的具体情况,并推动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主任皮耶罗·托西(Piero Tozzi)回顾了美国历史上通过贸易手段促使中国改善人权状况的经验。他提到,在1994-1995年,克林顿政府曾通过"杰克森—瓦尼克修正案"将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问题挂钩,并且每年都在国会举行辩论,推动中国释放政治犯。但随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获得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美国失去了这一杠杆工具。托西强调,现在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如何结合贸易与人权,创造新的施压方式。他建议美国在与中国等国家的贸易谈判中,应将宗教自由作为一个关键条件,利用这一点迫使中国改善其宗教自由状况。
哈维对这一观点表示支持,认为将宗教自由作为贸易谈判的一部分,不仅能为美国政府提供更多外交筹码,还能迫使中国等国家做出具体承诺,从而推动宗教自由的改善。
"精准制裁":以人物为目标的施压
会议中提出了关于"精准制裁"的观点。帕特里克·哈维指出,尽管被列入"特别关注国"名单的国家会面临制裁,但有时仅仅将某个国家列入名单或在《国际宗教自由报告》中公开其问题,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哈维说:"我们在发布《人权报告》后,经常会收到相关国家大使的电话,询问如何改进。"这表明,即使没有立即实施制裁,公开揭露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策工具。
然而,斯蒂芬·施内克(Stephen Schneck)指出,"特别关注国"名单虽能有效揭露问题,但在实施制裁或带来实质性后果方面仍有不足。他建议,美国国会应在外交政策讨论中提高宗教自由的地位,并将其纳入经济、军事等其他领域的政策决策中。
皮耶罗·托西进一步提出了"精准制裁"的概念,他认为与其对整个国家实施全面制裁,不如针对支持打压宗教自由政策的具体官员进行制裁。他表示:"在中国的案例中,我们应该避免对国家高层领导人实施制裁,而应聚焦于那些支持压制宗教自由的官员。"这种精准的制裁措施不仅能够对关键人物施加压力,避免对普通民众的负面影响,还能有效促使中国政府内部的决策者感受到国际压力,从而推动其调整政策,改善宗教自由状况。
Nadine Maenza提出"绑定协议"推动宗教自由
Nadine Maenza,前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主席,提出了一项创新性提议,旨在通过与中国等国家签订"绑定协议"来推动宗教自由的改善。她建议,若每个被列入CPC名单的国家都需要签署一个"绑定协议",确保其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具体步骤改善宗教自由和人权问题,这将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外交工具。她以巴基斯坦为例,提出美国可以与巴基斯坦政府签署协议,要求其释放被指控亵渎罪的囚犯,废除歧视性的宗教法律,并取消强制性宗教身份自我申报的要求。
Maenza还建议,美国政府可以通过设定一段时间的协议期,激励这些国家采取改革措施。如果它们同意进行宗教自由改革,则不再被授予CPC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全面制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激励国家通过自我改革,创造更加积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