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人間靈修對談會 默觀、行動活現靈性質素

道在人間靈修對談會 默觀、行動活現靈性質素
道在人間靈修對談會 默觀、行動活現靈性質素

新冠疫情打擊基督徒社靈,「道在人間靈修、輔導、文化中心」3月14日舉辦對談講座「疫線靈飛」,梁秀珊引用聖依納爵之言:「靈修包含默觀和行動」;劉文亮博士表示靈修是愛的互動過程:愛神、愛己、愛鄰舍、愛世界。

疫情下活出靈性質素

新冠疫情肆虐兩年多,世界不斷改變已經返不到轉頭,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署理主任劉文亮指出,疫情下活出靈性質素、生命的金銀寶石,能在上帝面前交帳,疫情出現使人變得更有耐性,關心身邊的人,願意靈修,生命更加貼近基督、自己和其他人,生命就更加成熟。

據劉文亮觀察,基督徒在疫情下的靈性跟教會或機構息息相關,如果整體有方向正面影響弟兄姊妹。

疫情改變聖地觀

梁秀珊認為,疫情給弟兄姊妹一個機遇,教會與牧者一齊,牧者有信心就能夠鼓勵信徒揀正面的路行。她個人在「意識醒察祈禱」裡靜思自己的感受,今日憂慮甚麼?怕甚麼?將這些情感在禱告裡告訴上帝,逐漸發覺我是誰,這是上帝邀請我們跟祂相遇的機會。

瞬息萬變的時代牧養形式也改變,這衍生「聖地」的概念,崇拜與祈禱是否一定在實體的教會,網上形式的敬拜是否窒礙了信徒祈禱及靈性生活,教會鼓勵信徒不要放棄。

何謂靈修生活?

聖公會聖雅各堂主任牧師梁秀珊指出,靈修生活的定義是,透過聖靈的幫助認識上主、自己愈來愈深,以致我們愛主更深,跟隨祂更加近,能夠達到此目標就是有美好的靈修生活。

她提出實用的靈修方法:外程、內程。外程指教會工作或活動,從事奉中經歷上帝; 內程指靈修讀經,耶穌會始創人聖依納爵提到:「靈修包含默觀和行動」,對外向型的基督徒透過行動更能經歷上帝,雅各書2章26節説:「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因此靈修、默想、慈惠救濟,相輔相成同樣經歷上帝。

當看到上帝在我們世界生活裡,有了聖經分辨真理的基礎,然後進入人羣。在香港基督宗派70萬信徒,每人打電話慰問10個人,就關心到了全香港的人。

梁秀珊在教會成立「大齋期靈修小組」網上羣組,弟兄姊妹分享每日靈修祈禱的感受,羣體有助個人建立持續靈修的習慣。

靈修是互動過程:愛神、愛己、愛鄰舍、愛世界

劉文亮回應,靈修中經歷愛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因著願意愛己,便帶著力量愛鄰舍,與人同行互相守望,當我愈來愈清晰看見自己在神的位置站立得穩,就會進入人間與其 他人站立得穩。

這種互動關係來自,我們先「愛神」:追求天國、甘心降服主、全力事奉等; 以至「愛己」操練謙卑、坦誠、緊守、自信等; 再而「愛鄰舍」分享心事 、彼此守望、祝福等; 從而「愛護世界」保育、愛惜各種生命、追求公平、引進羣體公義。

  •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全球基督教的發展趨勢中,有許多令人鼓舞的跡像,但並非所有趨勢都值得慶賀。一份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些嚴峻的現實,這應當激勵基督徒更加熱切地禱告,並堅定履行大使命。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