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庄稼多,作工的人少。"如何鼓励年青一代委身,奋力接宣教的棒是差传学最关心的范畴。最近一期《华传》再次探讨新生代宣教士的挑战与委身。
国际总干事林安国牧师在"培植下一代宣教工人"一文中表示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中,耶稣不是直接将食物分给众人,而是交给门徒递到众人手里。由此可见,主先供应祂的门徒,然后由门徒供应给别人,这可说是主的培育程式,应用在宣教上的话,就说明培育下一代宣教士的重要性。
他又表示,主耶稣三年之间与门徒朝夕共处,成为他们的生命导师,而保罗亦带著提摩太,以生命影响生命。这种深层的、生命导师式的培育是今天神学教育最缺乏的一环。他指出:"今天,若训练模式只在技巧而缺少生命导师提供的培育过程,训练出来的第二代工人若只有丰富的知识,但在生命素质的培育,在为人处事,灵命的基建等皆未经过操练,这样的工人就难以承接神国的宣教大业。"
他引Dr. Robert Clinton表示一个领袖须训练出第二代领袖,否则只能成为"一代的领袖",失去相传的倍增力,并认为领袖发展过程包括基础阶段、生命成长、事工成熟、生命成熟、整合影响,而最后一站应是生命倍增,就是成的领袖到了事奉的高峰之时不是把更多工作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将自己的经验及影响力去建造及倍增更多领袖。但林安国牧师认为华人教会领袖不少都在第五个阶段后停下来,未能产生倍增力,盼望更多领袖能培植下一代的宣教工人。
而神州华传的宣教士蔡颂辉讨论到如何鼓励新一代宣教士指出,"八十后"往往被加上不大正面的标签,他们被认为娇生惯养、自小被宠大、个性自私自大等等,但在"5‧12"四川地震时,就是八十后发挥了惊人的社会责任感,自发性地组织拯救队救出许多灾民,令人刮目相看。
他认为要点燃八十后青年委身宣教的话,需要明白他们的特别予以发挥空间,包括让年青人参与发言及决策,适当时候可放下传统和规矩,给他们信任,让他们在工作环境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此外由于他们成长环境较安逸及开明而更看重理想和所做之事的价值,因此蔡颂辉建议向他们传递福音事工的价值,不是光向他们传递教会和工场的需要,而是让他们看到宣教是关乎全人类的好消息,并且参与宣教能开启精神的人生,并经历神大能的作为等,燃点他们对宣教使命的热情。
他又认为八十八是教会中的潜在的爆发力,若抑制他们的特质将两败俱伤,但若能谦卑地了解他们,将能让他们成为宣教事工的强大力量。
-
西方主导时代即将终结?亚洲领袖呼吁建立新型教会伙伴关系
在巴拿马举行的第三届"基督超越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会上,马来西亚卫理公会荣休主教华勇博士发出强烈呼吁,敦促全球南方教会领袖承担全球宣教使命的领导责任,并建立不受西方神学主导或财务依赖的真正伙伴关系。
-
梵蒂冈历史首次 教宗方济各葬礼使用普通话祷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济各葬礼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话祷文创造了历史。作为耶稣会的一员,方济各似乎决心追随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的脚步,并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记者揭跨性别产业内幕:超人类主义、企业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报道揭示,美国富商和企业在推动跨性别产业的背后,可能暗藏著一个更大的动力——推进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以及无穷的经济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