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不婚有理?——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即將舉行

第4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將於8月5至9日一連5天假台灣花蓮舉行,是次大會主題為「婚不婚有理——從婦女神學觀點建構華人婚姻倫理」,將會有來自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各宗派的婦女神學工作者以及有志投身婦女牧養工作的教牧同工參與。

第三屆華人婦女神學會於2002年6月在香港舉行,以「婦女牧養與事奉」為主題討論和分享了華人基督徒社羣中的婦女和婦女事奉的模式。今屆大會將主題放在華人婚姻倫理上,討論在聖經舊約至新約的婚姻觀念、制度與教導演變的過程中,婦女的角色和處境、困境和空間;解構婚姻制度在社會和教會的角色,並剖析今日婚姻制度的困境。

會議的三個專題演講為「華人婚姻制度與女性角色的轉變」、「當代華人婦女情色空間與教會關係」和「基督教對婚姻的看法」。並有一天的討論特區從神學的描述、歷史、系統和策略實踐這四個部分探討,藉此於理論與實踐中引發參加者思考。

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源起

婦女神學源起西方,隨著社會對性別平等的訴求越來越強烈,華人教會開始關注婦女在教會的參與空間,於是開始了探討婦女神學課題。不同教會和機構於1987年聯合籌辦了第一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

黃慧貞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榮譽講師,亦為上屆和今屆會議的講員及工作小組成員之一。她在上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結束時寫的《華人婦女神學的展望》一文中説,「在歐美國家的主要神學院中,婦女神學亦已成為基本訓練課程的一部份;大部份的教會傳統中由婦女擔任主要職責的情況亦越趨普遍。隨著普遍社會中婦女在角色上的多元發展,婦女在教會內外的參與和貢獻已經不容置疑。不過,相對於華人教會社羣,婦女神學仍然被簡易地以『舶來品』的名義拒於門外,少有對華人基督徒婦女發揮它的支援效」。

三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回顧

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第一次名為「華人婦女神學研討會」,由世界信義宗聯會和信義宗神學院於1987年11月舉辦,會上主要處理聖經詮釋與婦女的課題。

第二次是「華人婦女神學交流會」於1994年10月舉行。香港和台灣的代表分享了婦女在社會和教會的處境及經驗,探討了神學教育如何提升基督教羣體對兩性角色的影響,以及華人婦女神學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建構。

第三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於2002年6月在香港舉行,這次規模擴大了,有來自港、台、星、馬的代表報告各地區教會婦女地位和女教牧事奉的處境,探討中國婦女性別觀的轉變對婦女身分、地位和角色的影響,探索如何牧養「羊圈」內外的婦女,婦女牧養的另類模式,並探討了兩個邊緣婦女的關懷事工—雛妓牧養和基層婦女牧養。

第四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主題的定立

第四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籌委表示,婚姻制度是在華人社會居於最中心的地位,從共同文化背景來討論婦女神學,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華人社會裏傳統和現代觀唸的衝擊越來越大,思想到「今日讓人有歸屬感的牧養方式是什麼」。於是訂立了從華人婦女神學觀點看婚姻的這個主題。

台灣籌委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在《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預告》裏列出幾個華人社會婚姻受到的衝擊和轉變,需要在牧養上尋找方向。

舉例説,重家族觀唸的華人社會過去對女孩子的教養是對進入婚姻的準備,進入婚姻便要以夫家為尊。但在婦女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提高、進入職場比例增多、責任加重之後,婦女對於家務與子女教養擔負於雙肩。全球化影響華人社會,不知不覺地以西化取代傳統文化,全球化影響企業跨國經營後,聚少離多的分偶家庭增加。兩代的婚姻觀念有衝突,長輩催迫年輕人相親結婚,但離婚率節節升高,外遇、家庭暴力常有發生;從教會的經驗看,傳統團契使家庭成員似乎可以各有所屬,當「家庭」形式改變,團契形式照舊時,越來越多不在這個「標準模式」中的人便逐漸被排除於外。

香港代表在會議前的準備

為了更深入的反省婚不婚有理的倫理討論,女協在會議前在香港舉行三次的講座分享會。

第一次分享會在7月7日,以「探看香港女性與婚姻制度相關的研究」為題,探看香港和教會有關婦女與婚姻制度的研究,瞭解目前的狀況和婚姻制度確立的歷史流變。第二次在7月14日以「婚姻制度的迷思」為題,討論教內和教外在面對今日社會人際網絡的轉變,對於婚姻制度的反省。最後一次分享會在7月28日舉行,主題是「婦女在婚姻中的迷失」,從婦女自身經驗出發,探看婚姻內外的不同經歷。

  •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全球基督教的發展趨勢中,有許多令人鼓舞的跡像,但並非所有趨勢都值得慶賀。一份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些嚴峻的現實,這應當激勵基督徒更加熱切地禱告,並堅定履行大使命。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