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天安門廣場突然燈滅。無助的漆黑裡糾纏著鮮血和熱泪。這是每個目睹的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場面。但是對今天十多歲的中學生來説,六四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中七學生梅朗心:基督徒不是悲觀的
梅朗心初次聽到「六四」這名詞是在小學六年班時。當英文老師講述當年學生運動經過時,連最頑皮的學生也安靜下來。很多同學哭了,梅朗心也是其中一個。中二、三時,教高中歷史的父親在家中播放當年保存的影帶,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場面令朗心不自覺地生起憤慨之情。
今天剛完成中七的朗心開始思考自己作為中國人、香港人、學生、公民同時是基督徒應如何面對這事。她覺得基督徒的態度不是悲觀的,應把焦點放在神身上,帶著希望看未來。她一直努力做的,就是盡公民的責任,在自己的社會位置上見證神
為引起新一代年青人對社會歷史的關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6月4日在聖安德烈基督中心舉行了以教會青年人為對象的「十六年的創口——『六四』十六週年紀念活動」,近150人參加此次聚會。會上播放了《沒有太陽的日子》及《薪火相傳》兩套六四紀錄片,並有分組討論,讓同學分享對「六四」的印象和感受。
劉國偉:基督徒應承擔歷史
分組討論後為對談會,由港大三年級學生朱得怡和中七學生沈偉男分享他們對「六四」的看法。朱同學認為,神在創造時把追求公義的特性放在人裡面,基督徒羣體在社會上帶著先知的職份;沈同學認為「六四」雖事過16年,但我們不應忘記,並應更深入關心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源。
FES總幹事劉國偉(Simon)作總結,青年基督徒有責任認識歷史,並承傳下去。他表示「歷史從來不是客觀真相」,因此基督徒應誠實面對歷史,不應讓歷史隨意的過去。
基督徒可怎樣回應社會歷史﹖
梅朗心在與本報記者談話時引用了一位傳道人的話:基督徒「出世而不離世,入世而不屬世」,對她來説,她會為當權者禱告,把歷史未來交託神,並且盡力關心世事,做好自己的本份。朱同學認為,我們可用有限的資源盡力找出歷史真相,並分辨真與假。Simon則表示,作為學生應盡自己能力讀好書,建立裝備自己;而身為基督徒亦應誠實地面對著歷史和世界生活。
青年基督徒應傳揚基督的價值觀
會後Simon向本報記者表示,基督徒應建立整全的信仰,不單單傳講耶穌,更應實踐出來。基督徒是活在世界的,要聖經的價值觀影響社會和歷史文化。他説:「傳福音就是傳揚基督的價值觀。」
FES在六四事件以後16年來每年均有紀念活動,目的在「承傳」和「教育」——讓新一代學生了解事件,明白自己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建立承擔感。FES每年暑假均舉行「中國行」活動,帶領學生到國內考察,讓他們對國民有更深刻認識和交流,此外亦在大專成立「關心中國小組」,通過研習、禱告會等活動燃點同學對國家的承擔感。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網站:http://www.fe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