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婚前同居逐渐成为不少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许多人认为这是测试双方是否适合婚姻的"必要阶段"。然而,美国"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项研究可能会冲击对许多人对同居的美好想像。
在中心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收集于2022年)显示,婚前同居可能增加离婚风险,尤其当伴侣是"为测试关系"或"节省开支"而同居时,婚姻稳定性更低。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在《2022年同居研究 | 婚前同居增加离婚风险 试验心态影响更大》一文章中延伸分析了这份报告对现代婚姻观的启示。
研究指出,50%至65%的美国人认为婚前同居能提高婚姻成功的机会,年轻世代尤其认同此观点,认为同居是婚前的重要"考验方法"。然而,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却显示,同居与离婚风险呈正比例,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居效应"(cohabitation effect)。
在美国,70%的夫妻婚前曾同居;而在香港,2016年家计会的调查也发现,24%女性和34%男性青年倾向"先同居、后结婚",比例首次超越"只结婚、不同居"的群体(23%女性和12%男性),显示同居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常态。然而,IFS的研究提醒,这种趋势背后却为婚姻不稳定的风险。
未预备好"滑进婚姻"
关于"为何同居者离婚率较高",梁海欣表示,学界有两派解释,一是筛选理论(Selection),认为选择同居的人本身具有某些特质(如对婚姻态度较开放、家庭背景复杂等),这些特质本就容易导致离婚,而非同居行为直接造成问题。
二是经历理论(Experience),主张同居的"经历"会改变人们对婚姻的态度。长期同居可能削弱对婚姻的正面看法,增加对离婚的接受度。此外,同居会让伴侣在未作出清晰的关系承诺前,因著习惯住在一起而倾向继续同住,难以分开,更会带著生活惯性如共同租约、财务纠缠和隐忧"滑进婚姻",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及时分手,最终导致"大爆发"而最终离婚收场。
婚姻稳定的关键绝非"试婚"
IFS的研究分析了2010至2019年间首次结婚的美国夫妻,追踪至2022年,发现订婚前同居者有34%婚姻破裂,订婚后或婚后才同居者仅23%婚姻破裂,相对而言订婚前同居者的婚姻破裂机率高出48%之多。
此外,同居的"原因"也影响婚姻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只是"想多陪伴伴侣"(44%人选择),他们的婚姻破裂率最低(23%)。而"测试关系"(17%选择)及"节省开支"(22%选择)成了"最高风险理由",婚姻破裂率分别达33%及40%。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稳定的关键绝非婚前"试婚",而是是否同居前就作好进入婚姻的打算( marital intention)。
研究人员解释,以"外部因素"(如经济考量)为主的同居,容易让双方忽略关系本质,反而增加风险。
提升婚姻成功率:别迷信同居!
就此研究结果,研究员给出了"提升婚姻成功率"给出具体建议,包括:
1. 别迷信"同居能改善婚姻"
目前无证据支持同居能提升婚姻品质,反而可能因惯性而延续不健康的关系。
2. 放慢脚步,厘清婚姻意图
别急著同居,先结婚或共识双方有结婚的动机,再同住,这能帮助关系走在正轨
3. 避免"滑进"婚姻
"决定"结婚,而不是"滑进婚姻"
4. 别为"测试"或"省钱"同居
研究显示,这两类动机的婚姻风险最高。若想测试与对方的是否"合拍",可透过一起上恋爱教育课、一起谈谈将来、拍拖长一点时间等方法来观察对方,征询亲友意见等众多方法达成,并且同居让人观察后,最难以有空间来作明智抉择。
研究员甚至回答"已同居了,如何补救?"的问题,建议正在同居的伴侣们好好思考自己同居的动机,与伴侣一起谈论一起生活的原因、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婚姻的意义等。如果已有较高风险了,则要警醒,更要慢下来,先想清楚而避免"滑进婚姻"关系里,亦建议这样的情侣一起去上恋爱教育课程,帮助关系更成熟,能进入更美满的婚姻关系。
(资料来源:性文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