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奥罗尔罗伯茨大学(Oral Roberts University)神学与事工学院院长艾德里安·希克尔(Adrian Hinkle)博士上月21日在宏恩基督教学院与罗伯茨大学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随后的学术座谈会上,以主题《灵明之息:圣灵在诠释中的角色》分享,原题为英文主题 “Breath of Understanding: The Holy Spirit's Role in Interpretation”。
希克尔博士对神学、圣经研究和释经学等领域有所钻研。她表示,释经学是解释圣经文本的艺术和科学,强调理解圣经需要多面考虑,并认识其历史、文化、地理和文学 背景。她又强调,圣灵在指引圣经诠释中有著至为关键作用,读经者需要带著知识的严谨和灵性的敏锐来解读。她认为在学术方法和神的启示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真正依靠圣灵的人更应深入地钻研圣经
然而,只侧重于圣灵的启示可能会有潜在的问题。希克尔博士指教会存在声称从圣经直接获得"启示",却不使用适当的释经学原则的情况。一些人会声称:"亲爱的朋友们,我没有参考过其他书籍、人类资料或世俗智慧。我没有考虑过任何评 论。我直接去读圣经——而且只读圣经——看看『它自己』说了什么。让我与你们分享一下。"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属灵",但事实上却是隐藏的骄傲。
「被圣灵引导是所有基督教信徒的基本特征,我们相信上帝会说话,圣经帮助我们聆听上
帝的声音。」希克尔博士指出,圣灵的引导极为重要,但它不会独立于释经学运作。圣灵通过特定的方式帮助信徒在圣经中聆听上帝的声音,并在今天仍能体会到神拯救的作为。
因此基督徒不能将圣灵看为一条"捷径",以避过深入的圣经研读功夫。反之,真正依靠圣灵的人更应深入地钻研圣经,以求对真理有更真切的理解——一方面尊重释经学的原则,同时亦会将自己的想像和理解降服于上帝的启示之下。
她又提醒,辨别力是释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她也提出了一些辨别原则,包括:
1. 圣灵不会提供与圣经相矛盾或超越圣经的新启示。
2. 圣灵不会赋予某一个人独特的洞见,而这些洞见对其他人不可用。
3. 倚靠圣灵并不保证解释无误;解释需要勤奋和纪律支持。
4. 圣灵不会超越常识或逻辑推理。
5. 圣灵并未使圣经的所有部分都同样清晰;某些经文需要仔细研究和考虑。
6. 诠释者的灵性虔诚至关重要,因为信念和真诚的态度能增强解释过程的连贯性。
三种解读圣经方法
希克尔博士向大家引介了三种有益的圣经解读方法:宣教式阅读、体验式阅读及带著末世观去解读。
1. 宣教式阅读——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法,要求读者去领受神放在他们身上的使命——而非仅仅关心神而来的祝福。这种阅读方式挑战信徒体贴神的心意,关心神对失丧之人的心。她说,五旬节经历提醒我们,圣灵的充满是为了预备使徒们领受使命。这也要成为我们阅读圣经的重要焦点。
2. 体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鼓励读者将个人经历与圣经真理相连,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应用,丰富对经文的理解。例如读到挪亚洪水的故事时,读者可以生动地想像洪水期间方舟外的人们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想像式的参与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本身,也能更深刻感受到神创造者和救赎者的形象。希克尔博士强调圣灵的启示工作是持续的,而释经的过程是动态的。随著我们的属灵成长和经历,对神的认识更深,对话语也会越明白。
3. 带著末世观去解读——这种方法让读者以末世的意识来解读经文,专注神的话语如何指向将来的盼望、神的国的降临以及创造的最终恢复,将信徒当前自身的处境放于神整体的计划中,从而得著希望和勉励。
读出神跨时代的救赎恩典
希克尔博士最后用一个经文例子来说明圣经解释的方法,特别比较了《撒母耳记下》 9 章与 4 章 4 节的叙事。在9 章中,大卫登上王位后,没有忘记与约拿单所立的约,主动寻找约拿单的残疾儿子米非波设。米非波设住在荒芜之地,以为自己会遭到拒绝,但大卫却以慈悲接纳他,将他带到王宫,不仅让他在王的餐桌上享有永久席位,还归还了他的遗产。这段叙事反映了大卫的恩慈,也象征了神对人类的救赎。
她进一步指出,这个故事是理解神的恩典的寓言:大卫对米非波设的恩待,一如神透过耶稣基督所表达的救赎计划。《路加福音》14章的"筵席比喻"也有类似的信息:主人邀请贫穷的、残疾的、瞎眼的和瘸腿的人参加筵席,象征著神恩典的普世性。那些原本被排斥的人,因著神的邀请成为祂国度的一部分,并获得永恒的遗产。这提醒我们:神始终忠于祂的约定,寻找那些破碎和绝望的人,并邀请他们进入祂永恒的家中。
希克尔博士勉励在座者,圣经的阅读不仅是学术理解,更重要是让神按祂的心意来塑造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单是神恩典的领受者,也同时被呼召将此恩典分享给需要的人,将神的爱和救赎反映在我们的使命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