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道辉医师表示,当年出版一份基督教报纸的异象在他心中已孕育多时。一方面是基于他对近代在华西教士开办的福音报纸发展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他透过福音广播体会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不过考虑到当时角声的财务状况、人力的匮乏,周医师办报的异象没有立刻化为现实。但他的异象却引起角声总干事劳伯祥牧师的积极回应,两人一拍即合,并开始为此祷告。
说到与劳牧师分享办报异象时,周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是1987年夏的一个雨天,劳牧师驾车送周医师回家。由于雨势甚大,无法下车,两人只好暂时坐在车里闲谈。
但在周医师看来,那场大雨是神降下的恩雨,使他有机会把办报这个遥远的梦想和劳牧师分享。
对于交谈的主要内容,周医师仍非常清楚。"一份基督教报纸,应是个极好的福音工具:因他就像一个成熟的基督徒,走进华人社区为主作见证。这份报刊,要分析时事及探讨社区问题。深信公正、合乎圣经原则的言论,可使在彷徨中寻找真理的人,看到一条光明之路。"
劳牧师对这个异象很认同,而且比周医师更热心要促成这个事工。因此,周医师心中很兴奋,他知道办报不再是一个人的梦想,更是团队的异象。
大约多月后,劳牧师在董事会中提出要用他即将开始的几个月的假期开办这份报纸。这对董事会如晴天霹雳,那几年来,角声为了探讨工场,开始新的工作,已经不少。
那几个月的角声经济非常困难,已经有几个月不能给同工发全薪了。董事会认为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再开一个全新的事工。因此,董事会没有通过创办《号角》。
又过了一段时间。周道辉医师在董事会开会前作了一个祷告,求神给一个印证。倘若那个月角声有足够的财力给同工发全薪,他就再提出办报的建议;否则就暂缓提出。
因此,周医师特意找财政同工询问角声当时的财务情况。那同工表示,财政收入良好,相信发全新是没有问题的。结果,终于如周医师所愿,那次董事会通过了办报的建议。
《号角》于1988年3月在纽约创刊。在周医师看来,《号角》的问世让角声及纽约华人教会踏入一个新纪念。《号角》创刊初期,由于经费有限、人力匮乏,周医师带领的文字事工团队是完全凭信心开始的。
因著同工的信心和顺服,神赐下丰盛的恩典。《号角》创刊之后的两、三个月得到社区的广泛好评。不久,德州、多伦多、洛杉矶与三藩市等地的弟兄姊妹主动请缨要发行《号角》地区性版本。
时间飞逝,《号角》走过的25年迎来质与量的飞跃。现在,《号角》在全球有30多个版本,每月发行量达50万份,成为各地华人的祝福。
对于《号角》今日的辉煌,周医师把荣耀都归给神。他表示,神把这如流星般在他脑海一闪而过的异象化作现实,并供应成千上万华人的属灵需要,不得不感叹神的奇妙恩典。而《号角》愿作时代的见证人,继续为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