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传》传递基督精神 吁年轻人超越自己服侍他人

編輯室(香港)
《戴德生传》引发基督徒对信仰、文化与人性的思考
《戴德生传》引发基督徒对信仰、文化与人性的思考

电影《戴德生传》由海外基督使团与半克朗传媒制作,以19世纪中国为背景,讲述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玛丽亚的真实故事。戴德生在中国的54年中,派遣1152名传教士,建立1424间堂会和150间学校,影响深远。影片探讨戴德生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毅与希望,并展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故事,引发观众对信仰、人性及文化的深入思考。

《戴德生传》引发信仰、文化与人性的思考

"假使我有千磅黄金,中国可以全部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由海外基督使团、半克朗传媒筹备的电影《戴德生传》,是一部以19世纪中国为背景的跨国剧情片,讲述一名年轻的医学生不顾一切地分享爱,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爱的故事。电影根据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玛丽亚的真实故事创作,描绘了他们在面对极端困难和心碎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坚毅与希望。

影片中,观众将能够感受到戴德生于1854年来到上海时的心路历程。年仅21岁的他,怀著为当地人带来祝福的梦想,但很快便发现自己在陌生文化中的无助与挑战。电影通过戴德生与玛丽亚的之情,以及他们与中国人民建立信任的过程,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理念和政治冲突交织的故事。

《戴德生传》不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对文化交流与信仰传播的深刻反思。透过戴德生的故事,观众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西方传教士在其中的角色,引发观众对信仰、文化和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戴德生的信心与坚毅延伸后世

戴德生的传记电影专案视频中,海外基督使团前国际总主任冯浩鉴牧师医生指出使团与半克朗传媒合作,将戴德生的生命故事搬上大银幕,展示一个平凡的生命如何成就不平凡的使命。海外基督使团秉承戴德生的精神,以基督牺牲的爱服侍东亚人群。冯浩鉴医生深信"神的方法按神的工作去做,必定不会缺乏神的供应",并鼓励年轻一代超越自己,以爱服侍他人。

戴德生的第五代孙、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戴继宗牧师则透露,手中拿著的圣经曾是其高祖父戴德生在英国南边布莱顿海滩前,向神恳求兴起24位灵巧乐意的工人一同宣教的信物。戴继宗牧师提到,戴德生在近50年的事工中,他始终以"耶和华以勒,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耶和华的预备"为座右铭,强调我们需要的不是伟大的信心,而是"信靠一个伟大而且信实的上帝"。

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陈讴明大主教分享戴德生的生命中两个重要特质: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他曾遭遇丧妻、丧子、丧女、被误解,并在灵性上遭受误解与枯干,但他仍然坚持履行自己的使命,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奉献精神,忠心实践上主交托的使命,推动福音在中国大地的传播。

宣道会北角堂主任牧师周晓晖也在视频中回忆道,戴德生早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住所曾遭遇灾难性损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戴德生在日记里写下"神就是我的环境",表达了即使外在逆境未被消散,他依然坚定信靠上帝。每次受到打击,他都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坚毅前行。

此外,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义务顾问牧师楼恩德表示,戴德生在19世纪的宣教事工是他信心之旅的体现。戴德生凭著信心回应神的呼召,信靠并遵从神的引导和安排,并在其一生中显明神的旨意,将果效延伸至永恒。

戴德生对中国文化敏锐

中国内地会(即今天的"海外基督使团")创办人戴德生于1832年出生,为英国基督新教公理宗来华传教士,戴德生在华54年深入各省开展福音,差派1152名传教士、建立1424间堂会、150间学校、10间医院、68间药房,并在中国带领18,000人归信基督教,在18省成立了300多所由500多位本地助理参与的传教站(stations of work)。

戴德生以他对中国文化的敏锐,对传教的热忱而闻名,在很少数传教士穿唐装的时代已穿起中国服装。在他领导下,内地会成为一个突出的非宗派差会,从所有基督教团体和劳工阶层、单身女性、不同国籍的个人吸纳成员。由于内地会的反鸦片贸易运动,戴德生被西方视为19世纪以来最瞩目的来华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