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戴德生傳》由海外基督使團與半克朗傳媒製作,以19世紀中國為背景,講述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瑪麗亞的真實故事。戴德生在中國的54年中,派遣1152名傳教士,建立1424間堂會和150間學校,影響深遠。影片探討戴德生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毅與希望,並展現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故事,引發觀眾對信仰、人性及文化的深入思考。
《戴德生傳》引發信仰、文化與人性的思考
「假使我有千磅黃金,中國可以全部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由海外基督使團、半克朗傳媒籌備的電影《戴德生傳》,是一部以19世紀中國為背景的跨國劇情片,講述一名年輕的醫學生不顧一切地分享愛,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真愛的故事。電影根據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瑪麗亞的真實故事創作,描繪了他們在面對極端困難和心碎的情況下,所展現出的堅毅與希望。
影片中,觀眾將能夠感受到戴德生於1854年來到上海時的心路歷程。年僅21歲的他,懷著為當地人帶來祝福的夢想,但很快便發現自己在陌生文化中的無助與挑戰。電影通過戴德生與瑪麗亞的之情,以及他們與中國人民建立信任的過程,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理念和政治衝突交織的故事。
《戴德生傳》不僅是一部傳記電影,更是對文化交流與信仰傳播的深刻反思。透過戴德生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遷以及西方傳教士在其中的角色,引發觀眾對信仰、文化和人性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
戴德生的信心與堅毅延伸後世
戴德生的傳記電影專案視頻中,海外基督使團前國際總主任馮浩鑑牧師醫生指出使團與半克朗傳媒合作,將戴德生的生命故事搬上大銀幕,展示一個平凡的生命如何成就不平凡的使命。海外基督使團秉承戴德生的精神,以基督犧牲的愛服侍東亞人羣。馮浩鑑醫生深信「神的方法按神的工作去做,必定不會缺乏神的供應」,並鼓勵年輕一代超越自己,以愛服侍他人。
戴德生的第五代孫、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牧師則透露,手中拿著的聖經曾是其高祖父戴德生在英國南邊布萊頓海灘前,向神懇求興起24位靈巧樂意的工人一同宣教的信物。戴繼宗牧師提到,戴德生在近50年的事工中,他始終以「耶和華以勒,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耶和華的預備」為座右銘,強調我們需要的不是偉大的信心,而是「信靠一個偉大而且信實的上帝」。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分享戴德生的生命中兩個重要特質:責任感和使命感。雖然他曾遭遇喪妻、喪子、喪女、被誤解,並在靈性上遭受誤解與枯乾,但他仍然堅持履行自己的使命,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奉獻精神,忠心實踐上主交託的使命,推動福音在中國大地的傳播。
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周曉暉也在視頻中回憶道,戴德生早年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住所曾遭遇災難性損失。在這樣極度困難的環境中,戴德生在日記裡寫下「神就是我的環境」,表達了即使外在逆境未被消散,他依然堅定信靠上帝。每次受到打擊,他都能重新站起來,繼續堅毅前行。
此外,尖沙咀潮人生命堂義務顧問牧師樓恩德表示,戴德生在19世紀的宣教事工是他信心之旅的體現。戴德生憑著信心回應神的呼召,信靠並遵從神的引導和安排,並在其一生中顯明神的旨意,將果效延伸至永恆。
戴德生對中國文化敏鋭
中國內地會(即今天的「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於1832年出生,為英國基督新教公理宗來華傳教士,戴德生在華54年深入各省開展福音,差派1152名傳教士、建立1424間堂會、150間學校、10間醫院、68間藥房,並在中國帶領18,000人歸信基督教,在18省成立了300多所由500多位本地助理參與的傳教站(stations of work)。
戴德生以他對中國文化的敏鋭,對傳教的熱忱而聞名,在很少數傳教士穿唐裝的時代已穿起中國服裝。在他領導下,內地會成為一個突出的非宗派差會,從所有基督教團體和勞工階層、單身女性、不同國籍的個人吸納成員。由於內地會的反鴉片貿易運動,戴德生被西方視為19世紀以來最矚目的來華歐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