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暗到光明:華人第一代移民王明旭醫生的信仰故事

Dr. Ming Wang

一個月前,美國華人第一代移民故事《Sight》(中文譯為《重見光明》)在美國主流媒介開始了破冰之旅。這部電影獲得國際基督教電影獎最佳影片獎,電影講述了一位從中國來的留學生與種族歧視作鬥爭、努力奮鬥並最終找到了科學和信仰的共同點,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盲人復明的故事。

7月初,《基督日報》找到了電影主角的原型—— 王明旭醫生。接受《基督日報》專訪時,王醫生暢談自己有目標的人生。聽聽他的故事,你能感受到王醫生是一個有耶穌、有目標、有熱情的人,他總是儘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初中輟學到醫學博士

六零年代在杭州長大,14歲那年,還在讀初中的王明旭跟當時的所有學生一樣被動亂席捲。輟學。文革動亂,學校關門,教育中斷。在父母的建議和幫助下,少年王明旭開始學跳舞、拉二鬍 —— 有這些技能,也許能考入文工團,進入文宣隊,就能免除上山下鄉的命運。文革十年,少年長成青年,亂哄哄的年代,誰也不知道命運的轉輪駛向哪個方向,但是舞蹈和二鬍陪伴他這十年,也成為他之後的生命中再也離不開的朋友。

when Ming Wang was young.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恢復高考了,學子有望繼續讀書了—— 青年王明旭只有初中文化。高中知識?書本教材?落下的知識和逝去的時間!在浙江醫學院教書的父母想儘一切辦法。教材有眉目了。但是家裡太窮,買不起。父親找來紙和筆把知識點抄下來,輔導王明旭短時間惡補。好消息是,王明旭以浙江省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成其出色且被選中赴美留學。

1982年,懷揣着50美金來到美國,王明旭清楚自己的起點。但是誰能限制他能達到的高度呢?他現在的頭銜和成就能讓每個華人驕傲、他從起點到現在的經歷足以激勵每個後生:美國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醫學博士及特級優等生,激光物理博士,美國FDA眼科審查委員會前委員,世界最大的眼科集團愛爾眼科醫院美國分部的CEO,美國邁哈裡醫學院臨牀教授以及王明旭視力復命基金會創始人......十本英文原著眼科教科書著作者、羊膜隱形眼鏡發明者、世界第一例激光人工角膜手術完成者......他還獲得了美國眼科協會成就獎,及美國華人醫學會終身成就獎。

Ming Wang Graduated from Harvard and MIT

「科學是工具,信仰是目的」

王明旭醫生對《基督日報》説,他的人生有五個目的:分享—— 我所知道的知識;記住—— 我的出身並擁抱現在與未來;促進—— 人類知識並提昇生活質量;找到—— 人性共同之處;幫助—— 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醫學求學路上,他遇到了與他分享信仰的人。在幫助盲童復明的路上,他明白了人的內在生命也需要迎接光明。在科研與信仰之上繼續尋求,他發現,科學和信仰,並不矛盾。「主耶穌希望我們找到科學與信仰的共同點。」他説。他非常喜歡「common ground「這個詞,他建立了共同點基金會,甚至著述冩作,教人尋找科學與信仰的共同點。

10年前,王明旭完成了自己的傳記《從黑暗到光明》,講述他所在基金會如何幫助世界各地來的盲童恢復視力,更重要的是這些盲童復明之路如何幫助他自己的屬靈生命「恢複視力」。

影片全美放映 華人要支持自己的電影

《Sight》電影拍攝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安德魯·海特執導。影片耗時十年,籌備階段缺乏贊助商,拍攝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好萊塢並不看好他的故事,是個華人電影,裡面沒有功夫,沒有古裝戲,「美國人不會看的。華人會看!華人在美國是成不了氣候的,過去175年華人從未支持過自己的電影。」

Sight

「不會成功」似乎「確據鑿鑿」,但是王明旭堅持,這是是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奮鬥故事,「也是耶穌的故事」。帶着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 一定要儘力做到最好 —— 他開始了全美義演:365天,每個週末去五個城市,腳步覆蓋40各州,500次免費播放,覆蓋50,000華人。

到處見証,到處「宣傳」。有不少基督徒質疑他,「你到處講,是為了個人成功吧?」王明旭醫生心裡清楚,那些基督徒質疑的「成功神學」與他無關。「不,如果我追求世俗的成功,我不應該做這麼多慈善的工作,免費幫助盲童復明,也不應該把這麼多錢捐獻出去。」他説,「我所做的,在世人眼中不是追求成功,但是 I don't care。我關心的是神對我有個目的,神對我的目的是幫助盲童復明。」他相信,科學是工具,信仰是目的。

也有批評從基督徒中傳來,「神要我們多做,少説!」教會之外也有同樣的聲音。面對這種批評,王明旭醫生認為,「我們不僅要説到、做到,也要做到、説到」,不只是看一場電影而已,更是要積極改變海外華人社區的現狀與未來。「華人在美國太安靜了。」

前不久,電影發行公司天使工作室得到電影《Sight》的全球版權,這部電影可以在線播放,(售價12美元,angel.com/sight ),購買angel會員之後,觀眾在家就可以觀看這部感人的電影。

這部電影不僅是記錄華人第一代移民的奮鬥故事、信仰的故事,也是拍給下一代的故事,「我希望他們通過我的科研和信仰的故事看到,這兩者並不違背,主耶穌希望我們可以讓科學與信仰同行。」王明旭醫生説。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