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發布「香港共融指數2024」,共融指數為69.44分,屬「一般」評級。男性、南亞裔人士、劏房户認為社會不共融;醫療、房屋最高分,教育、就業最低分。
調查於今年5月至6月進行,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訪問、網上調查及實體問卷,共成功訪問1026人。根據調查結果,2024年香港共融指數在不同範疇的評分介乎60至77分(100分滿分),醫療及房屋範疇分別獲得77.08分及74.23分,是最共融的領域。服務處分析認為,政府近年於醫療及房屋範疇的資源投放,如基層醫療發展及過渡性房屋政策,對促進社會共融有一定成效。然而,劏房户的共融指數僅為58.67分,低於無家者的63.99分,顯示劏房户在社會共融中面臨更大挑戰。
教育領域最不共融
教育範疇的共融指數為60.59分,成為最不共融的範疇。儘管近年教育政策有促進共融的調整,但多以目標為本,未能全面支援學生的發展需求,且相關措施缺乏透明度,導致許多有需要的家長與學生無法獲悉可用的支援。
南亞人士遭歧視 突顯就業共融問題
調查還發現,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平均經歷1.1項歧視或不友善對待。其中,17.4%的受訪者曾遭間接歧視,12.7%的受訪者則曾遭直接歧視。南亞裔人士的共融指數為67.22分,低於中國人的69.67分,且在就業範疇更僅得57.20分,顯示南亞裔人士在求職過程中面臨更多挑戰與歧視。
男性在家庭角色被刻板定型
性別方面,男性的共融指數為68.30分,低於女性的70.68分,顯示男性在各範疇的得分均低於女性。特別是在「家庭生活」的領域,男性僅得68.18分,女性則有71.80分。男性在過去一年平均經歷的歧視次數也高於女性,反映出社會對男性在家庭角色上的刻板印象。
一名患有長期病的單親爸爸王先生表示,作為「單親家庭主夫」的他面臨無形壓力,並經常聽到對男性照顧孩子能力的質疑。他強調,「不論男女,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照顧者。」王先生呼籲社會在提供服務時應考慮不同性別人士的需求,並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
強化個別學習、支援少數族裔求職、提倡「照顧者為本」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多項建議以促進社會共融,建議檢視融合教育成效、推動共融工作文化、尊重男士崗位選擇等。
首先,針對融合教育,建議強化教育局、社署、衞生署及醫管局的合作,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適切的支援安排。此外,應增加支援政策的透明度,讓家長和持份者瞭解資源運用,並定期收集意見,推動更多元的生涯發展服務。
其次,在工作文化方面,政府應牽頭建立共融的工作環境,提供雙語招聘資料,提升員工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並開放更多試工或實習機會予少數族裔求職者,促進雙方的瞭解。
最後,建議尊重男士在家庭生活中的選擇,推廣「照顧者為本」的概念,並針對男士的特質和需求,提供更性別多元化的社會服務。這些措施旨在減少歧視,提升社會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