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堅推小型「企業敎會」職場福音轉化城巿

夏忠堅牧師福音協進會秘書長。
夏忠堅牧師福音協進會秘書長。

過去二、三十年神在全世界建立了「超大型教會」(Mega Church)的運動。有人認為今天上帝要在全球發動另一波的福音運動——門徒或小型敎會的運動,而職場轉化是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在一個基督徒企業家論壇中分享了職場和企業的轉化的異象。

最偉大的「職場」是為神管理全地

無論一間公司多偉大——即使那是全球性的公司——都沒有任何一個職場比上帝給予基督徒的職場更偉大。從《創世記》中顯示,為神「管理全地」就是最偉大的職場。

夏牧師説,神起初為人類定下了「職場規則」,但人卻違背,造成職場的墮落。地長出荊棘和蒺藜,人要終生勞苦、汗流浹背才得餬口,此後職場不再是人類管理全地而得安息的地方,反而成為了掙扎、痛苦、競爭、爾虞我詐的地方。

然而基督徒要知道今天神仍然呼召職場,要讓基督徒重新為神管理全地。這裡所指的不單只是「敬業」,更是要「敬虔」,正如《以弗所書》第六章所説:「不像是為人做的,乃像是為神做的。」這句話是指著職場説的,要每個企業人在他們的企業中帶著敬虔的心,因為這正是為神管理全地。

與神同行的企業使命路線

當人墮落以後,該隱和他的後代建立了城市,隨著人類文明開展,「職場企業」也逐漸出現。但是這職場卻經常得罪神。及至拉麥娶了兩個妻子,人類的道德開始墮落,《創世紀》也提到了殺拉麥的必「遭報七十七倍」,有這樣的兇殺來到,這就代表著一個墮落職場的「第一條路線」。然而職場還有另一條路線。亞當之後有塞特到挪亞,説挪亞「與神同行」,並且上帝要他建造一艘很大的船。夏牧師説,建成這樣一艘大船背後必有文明和企業。

由此可看,企業有兩條發展的路向,一條是背逆神的,但另一條卻是可以與神同行的,所以基督徒企業家要走在一條與神同行的企業使命路線。

門徒或小型敎會的運動

夏牧師提出「三個職場的里程碑」,首是要專業地做好工作的責任「管理全地」,也要在職場或企業中展現出《聖經》的道德與行為,最後是愛你的同事、員工、客户,服侍他們。有了職場的專業,就可以開始在企業裏發動宣教運動,傳福音、建立福音小組,之後就是建立門徒小組。

夏牧師指在公司帶人信主其實不難,但是讓他們進入教會卻不容易,如果在公司建立一家小型教會,相信這些人會願意加入。

至於這樣的門徒或小型敎會到底要多少人﹖他認為「兩三個人」或「二加三或二乘三」也可以,這樣在公司、工場或店裏就可以有一家教會。在公司建立一家教會,就可以轉化職場;轉化職場,就可以轉化大使命企業;然後是在這城市,在這行業裏建立「天國」。

教會不是單要將人「聚在一處」,更要把人「打發出去」。透過牧養、建造,把人帶到職場,盼望可進到第四或第五個里程碑,藉著門徒訓練建立人在職場傳福音,建立門徒小組,藉著國度裝備,讓門徒在職場裡建立宣教運動,能夠建立企業的文化,能夠植入教會,透過外展、拓展能夠建立職場的教會,最終能夠帶來職場的轉化,建立屬天的國度。

是次是夏忠堅牧師在「2014全球華人基督徒企業CEO百人論壇」上的主題分享,內容刊登在近期的華福刊物《今日華人教會》中。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