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調查: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呼籲父母無條件接納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自尊感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自尊感

突破機構發佈調查,近八成(78.3%)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目標,近6成以成績定義自我呈「條件式自尊」傾向。研究指出,條件式自尊削弱自尊感,無條件接納有助提升自尊及展現真實自我。

突破機構於2022及2024年分別進行《家長期望與青少年條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狀況研究》,瞭解青少年自我成長發展,訪問對象為10至29歲青少年,分別收回744及758份有效問卷。

自尊感低:近6成呈「條件式自尊」

調查發現近6成(58.8%)青少年呈「條件式自尊」傾向,例如「我讀書成績一般/揾錢少,就算其他方面做得好,我都唔覺得自己掂」。青少年愈有「條件式自尊」傾向,愈以社會期望為目標自我增值、愈感到學業或工作壓力、自尊感愈低。

調查亦指出,平均89.0%青少年經驗「他者接納」,即別人包容自己,例如「我試過同比我叻既人合作,佢地無睇大家既能力差距,覺得我都可以幫到手」,這有助提高自尊感。

此外,平均76.0%青少年理解父母對成績的期望,78.3%將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目標,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時有「努力無效感」,認為自己「點努力都做唔到」。

7成青少年想做番自己」

研究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實踐真實自我。結果發現,73.9%青少年想「做番自己」,即保留原來個性特質生活、做決定。然而,56.4%青少年表示因為要符合別人期望而未能做到。74.4%青少年表示他們的不同面向(如習慣、性情)不被欣賞,80.1%青少年會在別人面前「收埋自己」,為因滿足別人期望而不能展現自我的不同面。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青少年自尊感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高級研究幹事林俊杰指出,研究顯示香港父母普遍接納子女,但青少年仍以父母對成績的期望為目標,形成「條件式自尊」。這種傾向以成績高低決定自我價值,削弱了自尊感。真正的接納是無條件接受子女本質,有助青少年展現真實自我,肯定自己有價值。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青少年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內心常有自我挑剔的聲音。即使關係良好,父母的期望也成為了青少年的目標,他們渴望達到甚至超越這些要求,以獲得父母的肯定。父母的無條件接納是提升青少年自尊感的關鍵。

廖暉清指出對父母的挑戰是:「我能否很純粹地愛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如何,我愛子女的本身,而非愛子女的成就表現。」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