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調查: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呼籲父母無條件接納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自尊感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自尊感

突破機構發佈調查,近八成(78.3%)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目標,近6成以成績定義自我呈「條件式自尊」傾向。研究指出,條件式自尊削弱自尊感,無條件接納有助提升自尊及展現真實自我。

突破機構於2022及2024年分別進行《家長期望與青少年條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狀況研究》,瞭解青少年自我成長發展,訪問對象為10至29歲青少年,分別收回744及758份有效問卷。

自尊感低:近6成呈「條件式自尊」

調查發現近6成(58.8%)青少年呈「條件式自尊」傾向,例如「我讀書成績一般/揾錢少,就算其他方面做得好,我都唔覺得自己掂」。青少年愈有「條件式自尊」傾向,愈以社會期望為目標自我增值、愈感到學業或工作壓力、自尊感愈低。

調查亦指出,平均89.0%青少年經驗「他者接納」,即別人包容自己,例如「我試過同比我叻既人合作,佢地無睇大家既能力差距,覺得我都可以幫到手」,這有助提高自尊感。

此外,平均76.0%青少年理解父母對成績的期望,78.3%將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目標,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時有「努力無效感」,認為自己「點努力都做唔到」。

7成青少年想做番自己」

研究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實踐真實自我。結果發現,73.9%青少年想「做番自己」,即保留原來個性特質生活、做決定。然而,56.4%青少年表示因為要符合別人期望而未能做到。74.4%青少年表示他們的不同面向(如習慣、性情)不被欣賞,80.1%青少年會在別人面前「收埋自己」,為因滿足別人期望而不能展現自我的不同面。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青少年自尊感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高級研究幹事林俊杰指出,研究顯示香港父母普遍接納子女,但青少年仍以父母對成績的期望為目標,形成「條件式自尊」。這種傾向以成績高低決定自我價值,削弱了自尊感。真正的接納是無條件接受子女本質,有助青少年展現真實自我,肯定自己有價值。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青少年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內心常有自我挑剔的聲音。即使關係良好,父母的期望也成為了青少年的目標,他們渴望達到甚至超越這些要求,以獲得父母的肯定。父母的無條件接納是提升青少年自尊感的關鍵。

廖暉清指出對父母的挑戰是:「我能否很純粹地愛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如何,我愛子女的本身,而非愛子女的成就表現。」

  • 美国人对牧师的信任持续下降,仅三成认为牧师诚实守信

    美国人对牧师的信任持续下降,仅三成认为牧师诚实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国最高法院因国家安全问题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国最高法院于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这意味著社群媒体平台TikTok败诉,从本周日(1月19日)起,TikTok的应用软件将在美国下架。

  • 读书推荐:基督徒父母必读的《在孩子成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随著孩子进入青春期,许多父母发现,与孩子的关系和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指南,帮助他们以爱心和智慧引导孩子走过这一阶段。

  • 2025年值得背诵的12节勉励经文

    新年的开始常让人反思内心,并寻找能帮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实现目标的方式。与其只关注个人目标和规划,何不试著将目光转向神早已为我们提供的宝贵工具——圣经,用它来引导我们前行?与其牢记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新年计划,不如记住12节圣经经文,每个月背诵一节,作为2025年的属灵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职场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寻求力量与平衡

    在现代职场中,繁忙的工作节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常让人倍感压力。近期在"爱与冲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节目中,一位参与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倾诉了她的职场经历:高强度工作、缺乏认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寻求力量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