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是一間著重宣教的教會,何偉強牧師和何瑞媚牧師兩夫婦在2019年帶領大約三十位播道會恩福堂的弟兄姊妹到新界西北植堂,建立了恩福元朗堂。
何牧師先帶領會眾建立宣教的意識,從而帶領教會樂於投入跨區跨文化的服侍。在短短五年間,教會由三十人發展成為五百人的堂會。這段時間不論是新冠疫情還是社會運動,教會都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在逆境中教會依然穩定增長。
世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Podcast上月邀請了堂主任何偉強牧師,分享其教會進入社區實踐愛鄰如己的經驗,如何使教會人數從30人的開荒時期發展至500人。
秉承「開荒吃苦」心志服侍中體現出來
何偉強牧師於1988年畢業於建道神學院,隨後往加拿大維真學院深造,1991年獲道學碩士學位。他曾任中華基督教會大埔堂、山福堂傳道,現為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堂主任。
何牧師在節目中分享,他在建道神學院攻讀神學時秉承「開荒吃苦」的心志,這種精神在他日後的服侍中充分體現出來。他説:「建道神學院本身就有一種宣教的精神,回香港後有一種很強烈的負擔,因為那個時候其實面對『九七香港回歸中國』,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知所措,很多人移民。」
然而他卻決定回港,更選擇到新界大埔的堂會傳道。這個地方北邊靠近中國大陸,早期交通非常不便。在這個不那麼熱門的地方作做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這種特質他在播道會恩福元朗堂植堂時展現出來。
培育信徒宣教的心
在播道會恩福元朗堂植堂時,他的信念與實踐是「教會本身即為宣教」:「教會是一個屬靈的家,致力於將不同的部門與事工聯合起來,這一切的努力都是透過宣教進行的。」
宣教是一個包含每一個年齡層和部門的活動,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在這方面,我特別推動兒童宣教,鼓勵父母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泰北、柬埔寨等不同的地方進行短期宣教活動。這些短宣團的成員年齡範圍從三歲的小孩到七十七歲的長者都有,參與的人數約有三十七位,所有人共同參與這為期八天的旅程。」
他又分享了寶貴的宣教經歷:「在清邁的宣教時,我們租用了一個很大的地方,這個四層樓的建築被用作補習中心,提供義務補習服務。這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當地泰國出生的小孩,以及來自雲南期早期移民的後裔。這些小孩的家庭歷程各異,有的遷移去了台灣,有的去了泰國,他們都是中國人。無市論是中國人或是不同種族的人,我們也愛他們。」
外展福音工作吸引居民到教會
社會動盪和疫情中,從零開拓植堂到500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恩福元朗堂不僅積推動宣教,更鼓勵弟兄姊妹積極參與跨文化行動,包括關懷少數族裔,拓展福音視野。何牧師強調:「信徒要做耶穌的門徒,『信徒』與『門徒』兩個概念是分不開的,信徒從一開始跟隨耶穌就應該一生一世去做耶穌的門徒。」
於是,他和師母帶領三十人去植堂,先在堂址附近的公園派發物資,又同步在公園舉辦千人佈道會。然後為了擴大福音影響力,恩福元朗堂又展開了大量的外展工作,目標是元朗區的幾個大型公共屋邨,例如為基層市民而設的多層住宅、中轉房屋和區內不少的傳統村落,如新界原居民的村屋羣。
節日也是傳福音的好時機。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恩福元朗堂邀請區內宣道會的會眾聯合起來,在元朗最大的商場裡傳福音,他説:「這讓我們能夠有機會在此與人分享信仰。目前,我們已經在三個中轉房屋,為許多不同背景的貧困人士提供幫助。」
他也分享另一次的經歷:「我們到其中一個公共屋邨派發物資,吸引了大量居民排隊拿取物資,每一個家庭他們都記下聯絡資料,一次過就聯繫上該屋邨一百個家庭,然後安排義工逐家定期家訪。面向大量屋邨和村落,做了大量的外展服侍,派物資、連續多日派熱飯、補習、上門教長者用手機、跟進家訪,在教會開辦兒童主日學。」
教會就在這樣的基層工作中漸漸增長起來,「現在四五百人中,大約三四成是附近的基層居民。堂會鄰近西鐵朗屏站,所以有四成左右的聚會者在新界西北其他區,例如屯門和天水圍回來教會;而堂會為了方便附近的基層居民回來教會,又特設專車接送。」
就是這樣,恩福元朗堂在區內藉著大量的外展工作,接觸街坊關愛鄰舍,引領更多人進入教會認識基督,教會人數亦躍升。當中有不同的族羣和年齡羣包括小孩子。何牧師分享教會現況時表示,「兒童事工已經面臨空間不足的挑戰,因此我們正在禱告,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大的地方,讓孩子們在其中茁壯成長。」
懷著大使命信念 貫徹教會牧養
何牧師總結多年的開荒植堂時強調:「開拓植堂其實不僅僅是關於當前的困境,而是始終回歸到神學的核心信念上。大使命的核心是帶領人做門徒,並在關懷中同時將福音帶出去。當我們服侍社區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尋找機會去彰顯福音的力量。不論在逆境中如何,都要致力於關懷社會並培養門徒。 」
「無論是在社區的偏遠地區,還是到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我們都應該懷著這樣的大使命與見證的心。重點不在於我們所做的事情,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真心相信這一信念。如果我們真正相信,那麼這種信念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在教會的牧養工作和各項施行上。希望能夠促進我們的靈性增長,並繼續為社區帶去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