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口老化死亡人数上升,增加龛位成为社会大众期望。除了关注死者安葬问题,如何辅导逝去者的亲人,让他们的哀伤可以早日复原亦是不容忽视的。
哀伤复原时间各异
提供基督教安息殡仪服务的爱百合牧养总监吴思源在报刊发文,表示离世者的亲人纵使受过辅导专业训练亦不易处理内心的哀伤。
他引述一位七十多岁美籍华人心理学女教授、神学院教授著作的《午夜颂歌》(A Song in the Night)为例,作者的丈夫十多年前离世,带给她莫大的冲击,导致她整个人崩溃,以往的心理学的训练无论理论、辅导技巧或信仰知识,对自己都应用不著,好像走进一条漆黑的隧道,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并且懊悔自己未曾是一位称职的妻子,丈夫患病时没好好陪伴他等,陷入极度自我否定里。
吴思源表示,人们常误以为有宗教信仰有学问的人较豁达有智慧面对挚亲离世,但透过该书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人明白并非如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会比普通人容易得到解脱。丧偶之苦是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才走到尽头,而也不是每个尽头都可复元更新,事实上许多许多丧偶者是从此一蹶不振。
吴思源指,《圣经》传道书3章4节说:"哀伤有时,跳舞有时"的"有时"(A time)可圈可点,每人复原时间不一,但时间虽长痛苦虽久,只要确信一切可以转化。
与离世者连系 亲人心灵健康
吴思源亦表示,离世者的亲人亦要学习放手。他指,从哀伤辅导的角度,放手送别逝去者能令自己重投新生活,而辅导员就是以此核心为目标,协助在生者按部就班地终止与逝者的连系。
不过,他亦表示,所谓"终止连系"只是现代西方世界近二三十年发展出来的意识型态,并不合乎人性。他认为在人类悠久历史和不同文化里保持与逝者的连系是常态,这反而是丧亲者能保持心灵健康的重要因素。
换以另一角度看,吴思源指,在二千年来基督宗教的大公传统也包括为亡灵祷告,离世者不会被看为过去式,他们仍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世当中,最重要是他们以一种亲切良善的型态存在,并且不会干扰在生者往后的生活。
吴思源相信,该等信念和看法是丧葬牧养不能抹煞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