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促进小组就教会性暴力进行研究,55位受访者中约有35人曾受性骚扰,加害者近半为教牧;协进会呼吁教会加强相关教育的防治机制。
35人受性骚扰 加害者近半为教牧
协进会去年8月至今年4月在网上进行"不再沉默──收集教内被性骚扰经验"研究,透过社交媒体派发问卷让受访者按个人愿意披露的幅度作回应,小组收回55份有效问卷及与当中5位进行深入访谈,发现约有35人曾受性骚扰、20人引述朋友的经历;加害者中21人为教牧、其余为信徒领袖等;受害者中30人有尝试求助。
受害者的情绪及挣扎
负责调查及撰写报告的协进会助理执行干事曹晓彤表示,所触及群体虽有其限制但个别经验具差异,其探究仍是有价值的。
她亦指,受访者来自不同教会,反映教会内性暴力从未停止过。而施暴者属教会具权力及影响力人士,包括牧师、传道、信徒领袖,从中显示教会存在权力不对等的现象。
至于发生性暴力高危场合多在公干、住宿、露营等活动。曹晓彤指曾有受访女性与基督徒上司往外地公干在旅馆被上司强暴,及后更被上司无理解雇;亦有女信徒在丧礼中牧师假借"安慰"从后将她紧抱。
据报告显示,受害者⾯对性骚扰事件时会出现负面情绪及挣扎,有感义忿填胸但在情理上挣扎、尊⼼变得非常低、有罪恶感、觉得⾃⼰很羞耻肮脏、想讨回公道但怕无⼈相信及⽀持。
曾有受害者在报告中表示,由于事件发生在教会而对方是教会权力人士,就算讲出来不会有人相信。
亦有受访者表示,公开了事件后反而⼆度伤害。她指将事件告诉师母后接受"healing prayer"回忆以前有否类似经验,感到将问题归疚于自己而令她接受。
此外,还有受害者为了想继续留在教会选择避免冲突,连女教牧都没有向她提及。
教会视性暴力为丑事求和谐
曹晓彤表示指,教会多以"影响教会声誉"为由"提醒"受害⼈不要作出影响教会名声的事,阻⽌她们向外求助或报警,甚至将破坏信仰⾒证的罪名反过来加诸受害⼈身上,并非向加害⼈指责及负责。
对于教会处理性暴力的态度觉得是"丑事"而未能正视问题。曹晓彤表示,基督教强调宽恕,纵使做错了事都给机会对方改过自身,加害者往往离开教会到别教会,其他教会亦不知情。至于受害人亦采取"和谐"态度,为免损害教会声誉而噤若寒蝉或离开教会了事。
防治从机制及性别意识教育做起
曹晓彤认为,教会需要制定防治性骚扰政策,鼓励教牧信徒领袖等参与"防治性骚扰"训练,以了解性骚扰的影响,例如确立信仰⽴场及牧养原则、性骚扰的法律定义适⽤范畴、处理性骚扰的⽅法、设立调解方案及投诉程序等。
曹晓彤表示,有些时候连加害者都未必识意到事情严重,以为所做的对方会喜欢,关心与性骚扰的界线显得模糊,因此需要加强性别意识的教育。
报告亦指出,"性与性别"依然是教会禁忌,对男女的形象仍牢固,教会需要建⽴合乎性别公义的⼈际和社交界线,消除不同性别被定型的限制,⿎励教牧与平信徒突破性别定型和传统性别分⼯,并提升教内性别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意识。
至于性骚扰的关键是权⼒不对等,教会中的不同阶级均须互相监察,加强架构的开放和更替权⼒流动,避免任何⼈⼠和位置拥有绝对的权⼒。
协进会性别公义促进小组除以研究唤起教会关注性暴力,亦透过讲座、工作坊加强教会的防范意识。2014年与香港妇女基督徒协会合办抗性暴力剧场工作坊,与受害者共同探索面对性暴力时可行做法。2012年的" 防止性骚扰及支援受害人研讨工作坊"装备教牧支援求助者及预防问题恶化。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全世界约35%妇女在一生中曾经遭受亲密伴侣或非伴侣性暴力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