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3月23日举办"走出跨性别迷宫"讲座,总干事蔡志森建议教会及早修改会章应对性别混乱时代,呼吁跨性别人士谅解教会立场减少敌意;精神科专科医生康贵华引述家计会2021年"青少年与性"调查,发现自称同性或双性恋者的中学生数字上升。
蔡志森:不要将跨性别议题政治化
蔡志森指,《牛津词典》2019年推出去性别代名词,不再称呼he或she,用ze来维持中性;有些国家在社交媒体超过100种性别称呼。在香港有女跨男的跨性别人士未完成性别重置手术被入境处拒绝改身分证性别,当事人上诉,今年2月案件在终审法庭获胜诉。
教会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人尊严,回应跨性别或变性者时虽然不同意其行为但接纳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罪人,让这人有机会在上帝面前沟通和回转;教会并且重视每一个人的生命,包括赌徒、囚犯、病人,最重要是个人真诚地寻求信仰,对于跨性别性小众人士教会的门是打开,以致与弟兄姊妹可以彼此同行。
蔡志森强调,不要将跨性别议题政治化,或是改变政府的政策,著眼在彼此认同的地方。
他建议教会及早修改会章应对性别混乱的时代,重新尊重创造的秩序,"教会只是接受原生创造的性别作为区分一个人的基础,这是创造的原意,尊重圣经、尊重上帝的心意,相信是香港绝大部分教会和基督徒核心的价值,同时跨性别人士也须谅解教会的立场,减少对教会的敌意。"
康贵华:两类性别认同 非药物处理性别焦虑
康贵华辨别性别与性别认同的种类,认为自己的性别是男或女或非二元性别,这是自觉的性别,有别于出生的生理性别。而性别认同有两类:顺性别、跨性别。
顺性别是认同自己出生的生理性别身分、气质、角色;跨性别是不认同自己出生的生理性别、身分、气质或角色,却认同另一性别身分气质或角色。
帮助性别焦虑人士有两类,最常寻求帮助是跨性别者。第一类是"性别焦躁症",因应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致,产生持续和强烈焦躁不安引致功能性失调,有明显的情绪困扰、失眠、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减退等。第二类是"变性人",渴望以另一种性别身分生活的性别焦虑症患者,寻求易服、服食荷尔蒙、整项或局部性别重置手术。
青少年和成人性别焦虑症处理重点是减轻或消除性别不一致和性别烦恼,手法有三种:1. 非药物或非手术方法,例如同行和辅导修复创伤的关系,帮助对方建立自信重新接纳生理性别;2. 忍受心理与生理性别不一致与差异共存;3. 改变生理性别特征或身分作变性人。总而言之不要强逼跨性别者改变对其性别认同,尊重对方的自决权。
香港"青少年与性"调查:自称同性或双性恋者上升
康贵华提到,自我声称的性别认同影响学校的性教育方针,加上社会风气及网上灌输性别多元或性别自主的性教育,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性别认同。
他指,香港的同性恋和跨性别数字正在上升,家计会在2021年进行"青少年与性"调查,访问8,343名中一至中六学生,女性占3,713人、男性占4,630人。
调查其中一项询问受访者"现时的性倾向是甚么?"表示属于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女性占14.8%、男性占6.2%,康贵华指比较以往约2%上升;非异性恋者女性占22.7%、男性占12.3%。
对于"性别认同和原生性别是否相同?",表示不相同的女性占4%、男性占2%,而外国一些调查报告也只是0.6%。
至于"有没有想过变性?"表示有想过的女性占23%、男性占30.4%。康贵华总结,情况越趋严重,受著传媒影响推动下一代向著同性恋和跨性别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