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消息】有關古中國文化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文化與聖經有许多驚人的相關之處。漢字擁有超過4500年的歷史,而每個字都是由「部首」的圖像符號所組成,研究人員深入闡釋這些文字時發現,不同部首的組合都指向聖經的真理,意味著古代的「上帝」或「萬物之主」與以色列人所敬拜的上帝是同一位神。
過去的兩年裡,加拿大Power to Change(前身是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Canada加拿大學園傳道會) 裡Intercultural Network Canada (ICN) 部門工作的餘佩麗 (Shirley Eu),一直在研究古漢字的起源,並藉此創造一套傳福音的工具,特別用來接觸那些來自中國或亞洲的人。
漢字隱藏的福音信息
Shirley舉例,有蒙福之意的「祥」字,由代表上帝的「示」字部首和一個「羊」字組成,意指祝福是藉著神的羔羊而來的。當中國人看到這個字時會問,「誰是神的羔羊?」Shirley就説,看約翰福音1章29節的經文,施洗約翰向人介紹「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的。」
「船」字拆開成不同部分,代表著一艘船裝著八個人,她將此字連結到創世紀中挪亞帶了一家八口進方舟的故事。
另一個例子是祝福的「福」字,由「示」、「一」、以及代表人的「口」和代表園子的「田」所構成,它清楚描繪了神和人共存在豐盛的園地裡,是構成蒙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創世記1:27-31)。
再看看「困」這個字,由「木」和「囗」(界綫) 所組成。發明漢字的人知道「困難」是由於人跨越了神的界限,擅自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而承擔痛苦的後果。(創世紀3:6)
在分析上百個富有聖經含意的漢字後,Shirley很高興能以自己的語言來更有效的明白聖經。她説:「上帝在我們的語言裡留下了祂的足跡,這只是證明我們相信的神是萬國萬民的神的其中一個例子。」
漢字小冊子傳福音
Shirley發現自己的文化起源背後有那麼一種屬靈意義後,便對這項工作甚感興趣。她分享説:「我們經常把基督教看成西方的宗教,但當我看到別人在我們的語言與文化中發現聖經的象徵性含意和信息,我開始產生一股強烈的感動。」
藉由她的研究與創意,Shirley製作了一本名為 「從漢字中探尋上帝」的工具小冊子,以方便向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分享福音。 雖然之前也有一些相關主題的書籍,但這卻是第一次有人將此作成傳福音的工具。
超過400多種方言由漢字作為基礎發展而成,其中包括國語和廣東話。該小冊子將十個漢字解構用作解釋創造、墜落和救贖的意義,同時也指出耶穌基督是神差遣為人犧牲的羔羊,代贖我們的罪以成就神的義。Shirley 與Power to Change的團隊計劃使用此小冊子來突破文化的障礙,務求以相關的文化去接觸不同背景的人。
Power to Change的市場部主管 Shanna Keen表示:「在過去的九年,中國持續佔加拿大移民人口的第一位。我們想幫助這些努力在異國展開新生活的人,並希望他們可以認識耶穌且發現信主為他們帶來的永生和盼望。這本小冊子運用加國亞裔熟悉的語言,成為我們與他們溝通一個很好的橋樑。」
雖然小冊子還未正式發行,但需求量已經很高。「從漢字裡發現上帝」小冊子於2006年首度發行了三萬本英文版,在2007年一月發行了中英文版,隨後同年九月第三度發行。
Keen補充:「這本小冊子除對亞洲人外,還對其他族裔的人發生驚人的影響力,如非洲人和斯里蘭卡人等,他們看到除了西方文化外,上帝還用其他文化來説話。對此,我們感到相當振奮,因為這表示有许多不同種族的人渴望認識福音。我們甚至收到海外的訂單。」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