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学术研讨会:陈智衡吁香港教会宗派共同应对社会挑战

建道学术研讨会:陈智衡吁香港教会宗派共同应对社会挑战
建道学术研讨会:陈智衡吁香港教会宗派共同应对社会挑战

在建道神学院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建道神学研究部副教授陈智衡博士发表了一篇题为〈未竟的合一:"香港联合教会"计划〉的论文。他追溯了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与中国宗派教会合并的历史,并呼吁香港各宗派教会避免因差异而互相攻击,共同应对社会挑战。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影响中国宗派教会合并

陈智衡首先指出,基督教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自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普世宣教会议后,此运动逐渐传入中国,推动者先成立了"中华续行委办会",后来改组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为中国基督教的合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长老教会、公理会和伦敦传道会为核心等多个宗派教会亦合并成为一个庞大的合一教会——中华基督教会,并于1927年成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为当时全中国最大的基督教会,信徒人数达12万占全国基督徒三分之,成为有17个单位联合而成的合一教会。

20世纪初香港基督教合一运动展开

香港的基督教合一运动也逐步展开,自十九世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各差会传教士在此传福音,逐渐建立起多个教会。直到1915年正式筹组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成为早期香港基督教会的合作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互不隶属的联络组织。该联会的成立使各教会在共同事工上可以进行合作,包括基督教坟场、老人院和主日学的联合会等。

在战后,1954年成立的"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则成为另一个推动香港教会合一运动的重要机构组织,旨在促进香港基督教的整体合作。

传统宗派研究教会合一

合一计划的引发可以追溯至1966年,中华基督教会总干事汪彼得牧师发表的教会《十年发展计划》。汪牧师强调,"我们相信教会合一是上帝的意旨"。他表示,在遵循耶稣的教训下,如果继续努力,十年内可能实现一个香港基督教的合一,这份信心受到新成立的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影响。

1967年2月,循道公会、卫理公会与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开始研究教会合一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协作。

彼此合作交换讲坛

在合一运动中,多个主要的教会团体展开了合作。首次联合会议后,作为一直支持同寅会的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希望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1968年3月7日,该委员会再次会议,并通过了五项建议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包括交换讲坛、举办联合小组会议,及举办公开聚会等。

卫理公会于1967年10月召开临时年会,会上强调与循道公会之间已展开的初步接触,并指出两教会在历史和信仰上的根基相同,期望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此外,圣公会也积极推动联合教会的进程。1971年,圣公会白约翰会督被邀请至卫理公会会议发表意见,提出香港至少有四个主要教会团体(卫理公会、循道公会、圣公会和中华基督教会)在信仰和秩序上达成基本共识,互相承认圣经的权威以及圣洗和圣餐的意义。

合一虽告终 呼吁共同应对社会挑战

尽管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教会合一运动仍然面临著许多挑战。其中主教制和圣职互认的问题,使宗派领袖在讨论合一进度时显得相对缓慢。虽然此次联合教会的计划并未完美成功,各教会领导者依然保持良好关系,并在多方面保持合作。

陈智衡总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各宗派教会保有自主性,以灵活应对不断变迁的需求,这或许是未来合一运动中更为合适的取向。正因如此,各宗派教会应当在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上,避免后此差异互相攻击,共同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和需要。

建道神学院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30日于基督教宣道会北角堂举行,主题"基督信仰,多元面向",10多位老师发表研究成果,涵盖真理认知、宣教、教会历史等六个范畴。当日参加者全场近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