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夏天,当大学生结束学期、返家度假时,教会并没有搬走,但他们心中却常生出这样的疑问:“教会还有属于我的位置吗?”
对许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家”这个词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也可能是大学期间自己建立起来的社群与节奏。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四处旅行,再回头望向自己的教会时,心中可能会浮现一丝犹豫:这个主日去教会,会有人认出我吗?我还属于这里吗?
教会要如何回应这些“初成年”群体的渴望与不安?以下五项建议,帮助我们在这个暑假,有效服事这些正在寻找归属与方向的大学生。
一、认清他们是谁:大学生群体已不如从前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2010到2021年之间,大学入学率下降了15%。与此同时,61%的大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线上课程,近30%全程在线上完成学业。许多人选择留在家中学习,或者在就学期间兼职甚至全职工作。
如今的大学生,可能是25岁以上的成年人,80%都有工作,30%是全职上班族。教会若要有效地服事大学生,必须放下过往的印像,认识他们今日的真实样貌。
当然,教会中仍有一些18至22岁的大学生,每学期远赴外地求学。对他们而言,返家时发现教会仍在,但那张熟悉的座位似乎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这提醒我们:传统的“一刀切”主日学课程,已无法满足他们多元的属灵需求。
二、他们是“初成年者”,不再是青少年
这些大学生不再是青少年,却尚未完全进入成人世界。他们在身份认同上正经历转变:不再属于少年团契,也尚未完全融入成年小组。他们的日程灵活,却也更加重视人际连结而非活动安排。
教会不应凭想像设计课程或事工,而应以“关系”为导向,从他们的名字出发,建立一个个真实的属灵接触点,让他们知道“你被记得,你被重视”。
三、这个夏天,是重新门训的契机
错过这个夏天,可能就错失一个世代。教会若能换位思考,将返家的大学生视为“门训的禾场”,就能透过简单的接触,开启属灵更新。
你可以在大学期末前几周就联系他们,邀他们喝杯咖啡、听听他们的故事。门训不是课程,而是关系的延续,是以耐心与关怀,重新栽种属灵生命的根基。
门训路径也不局限于主日查经课。你可以安排更灵活的聚会时间,适应他们的工作、家庭或度假计划。属灵成长从来不是一套模版,而是一系列有意识的、以人为本的属灵旅程。
四、别只是“娱乐”他们,要“赋能”他们
门徒,是会传福音、参与服事、活出信仰的人。大学生虽然只在家短暂几周,但他们的影响力可以是深远的。
你可以邀请他们在青少年营会或短宣中服事,但也要提供“成年人”的选择——例如成人短宣、成人事奉岗位或青年门训小组。这样,他们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属灵环境,也不再被定义为“从前的青少年”。
教会不论大小,只要有计划、有关系,就能赋能返家的大学生。他们需要知道:无论他们在家的时间长短,这里都是他们可以敬拜、服事、成长、分享信仰的地方。他们渴望被真实地认识,而不是沦为数据中的一个数字。
五、既要关心“回来”的,也要记得“从未离开”的
在迎接返家学生的热情中,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一直留在本地、从未离开的青年。他们常被忽略,也渴望被看见。
我们需要策略化的沟通方式,与返家的学生建立联系,但也要确保所有18岁以上的青年都感受到归属与照顾。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关系,而不是讲台公告或孤立的活动。
如果我们以“门训”为目标,就会收割属灵果实;如果只是追求热闹,就只会填满日历。如今的初成年者,需要的是有人走近他们生命,而不是被硬塞进一个统一的事工框架里。
教会应成为“全体教会”的家,接纳“每一个初成年者”。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是单身,但他们渴望社区、友谊、归属。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可以结出门徒的环境,他们就会自然地扎根于教会群体之中。
结语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资料来源:lifeway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