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正在扼杀我们的专注力、品味和社区感 信仰会是下一个牺牲品吗

church  online streaming
一位YouTuber通过视频介绍如何用最便宜的设备建立教会的流媒体平台,该视频播放量达到37万次。

在发达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透过智能设备参与线上敬拜,与圣灵"连线"。曾经属于教堂、长椅与讲台的信仰,如今穿越光纤与屏幕,流入人们的生活。方便吗?当然。无需找车位、无需拥挤,也不必早起赶礼拜。

但这,真的是"教会"吗?答案可以说是彻底的"不是"。

这背后不仅仅是宗教形态的变化,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趋势——我们对"临在感"、"共同体验"与"长期委身"的理解,正在悄然瓦解。不论是信仰、电影、音乐,串流平台不只是改变了我们如何"获取内容",更深远地改变了我们"为何""怎样""与谁"一起参与这些事情。代价也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大。

表面上看,串流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丰富性。所有的电影、剧集、音乐,只需动动手指就可随时播放。无限内容,任君挑选。但这份"自由"背后,却隐藏著一种悖论: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不珍惜眼前所选。因为不再需要等待、不再有稀缺性,也不再有"8点钟开演、过时不候"的紧迫感,我们开始变得分心、懒散、无法专注。边看边滑手机、边吃边刷剧,甚至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讲道,已经成了常态。

我们以为自己"在参与",但其实我们并未真正"在场"。而一旦不曾全心投入,我们也就无法真正"经历"任何事。

回顾几十年前,看一部电影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要么走进电影院,要么去租片店挑选录像带。选定一部影片,意味著要为它"付出时间"。你可能只有一两个晚上,要在归还期限前看完。那是一种"选择的承诺",是一场期待已久的"事件"。

同时,在过去,即使某部电影上映时票房惨淡,也可能通过录像带、电视重播、口碑传播慢慢"翻红"。像《银翼杀手》《大人物拿破仑》《死亡幻觉》等,最初都不叫座,却因为观众的"反复咀嚼"而成为后来的经典。那是一个内容能被"慢慢发现、慢慢品味"的年代。

但如今的串流平台不允许作品慢热。如果一部作品上线后没能迅速成为"热播",它就会被算法埋没,被下一波内容覆盖。串流平台不会因喜爱而保留低流量作品;他们只看"数据"。只要没有高互动,就会被"清除"。

串流平台也不会帮助观众培养品味。它只会反复推送你已经喜欢的内容,不断强化你的喜好。你不再"发现"新东西,而是活在一个被算法"镜像"的舒适圈中。

曾经,电影院、唱片行、书店,不只是"消费场所",更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空间。你可以随意逛逛、跟别人搭话、与店员争论一部电影、听到陌生人推荐一首歌。你走进去,可能什么都没买,却带著一段对话或一张手写推荐便条离开。这种文化氛围,现在几乎荡然无存。

更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这些空间的消失,而是我们正在"变成"怎样的一群人。

这就引申到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信仰内容也开始"串流化"。是的,互联网让更多人接触到信仰信息,这是事实。但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为"方便"设计的。敬拜不应是一种随手点开的音频,不该成为邮件和购物清单之间的插曲。它需要我们的"专注"、"停留"、"摆上",有时还包括"牺牲"。

教会从来不只是"听道"的地方,它是一种集体经验:空间的存在、同坐的会众、木椅的质感、蜡烛的气味、整齐的祷告节奏。人们一起站立、坐下、跪下,是身体的参与、灵魂的合一。这种敬拜方式,是将人从分心的日常中"拉出来",进入一个更高的属灵维度。而你不会一边翻煎饼、一边心不在焉地听道。你会开口祷告、闭眼默想、亲尝圣餐——出于敬畏,不是出于习惯。

这些体验,是无法"远程参与"的。可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人正在尝试"线上代替线下"。

当然,有人会说,"总比完全不参加好",这话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因此假装两者等同,也不能忽略我们正失去的东西。特别是在疫情之后,这种"线上信仰生活"的趋势愈发明显——但未必是健康的方向。

举例来说,天主教会如今开始为社交平台上的"信仰网红"立案封圣;TikTok上出现了"抢流量"的讲道视频;教会聘请"社群经理"为青少年事工运营账号……属灵的内容被"剪辑、优化、包装",一帖一帖发布,看似效率高,却正在丧失厚重的灵性内涵。这不是"福音的进步",更像是"属灵的商品化"。

那些"需要等待"、"需要靠近"、"需要用心"的共同体验,正在一点点消失。串流不是一下子杀死它们,而是把它们逼到边缘,让它们变得"可有可无"。当所有事都唾手可得,我们就不再感到"必须";当所有内容都可快转播放,我们也就不再"投入"。当再也没有什么被看作"神圣",我们也就再也没有什么"必要"。

而当"什么都不再必要",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

原载于 Religion Unplu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