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本中文聖經:馬禮遜《神天聖書》面世200年

首本中文聖經:馬禮遜《神天聖書》面世200年
首本中文聖經:馬禮遜《神天聖書》面世200年

第一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翻譯的《神天聖書》於1823年面世,今年為200週年,給華人信仰團體帶來第一本中文聖經,其歷史和影響力不可忽視。今天耳熟能詳的「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詞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讓我們一同回顧其源起和歷史。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是1782年至1834年間活躍的英國倫敦宣道會宣教士,也是第一位從西方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中國基督教的先驅和奠基者。1807年1月8日,25歲的馬禮遜在倫敦一所蘇格蘭教會,與另外兩位準備前往印度的宣教士一起被按立為牧師。

他在日記中寫下在莊嚴時刻的心願:「這是一個我終身難忘的日子!今晚我莊嚴地被按立為牧師,準備到異教徒中去傳福音……願聖靈把我的傳道工作分別為聖,願今晚我所領受的告誡能銘刻於心中。我願捨棄一切,背起十字架,全心全意緊緊跟隨基督。」

三個星期後,1807年1月28日,馬禮遜肩負著宣教使命,啟程前往中國,並且進行聖經翻譯工作,《神天聖書》被認為是華人接觸基督教的重要歷程。

《神天聖書》(另稱馬禮遜文理譯本)是馬禮遜翻譯的中文聖經,也是第一本、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中文聖經,在華文聖經翻譯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馬禮遜參考了巴設譯本,於1810年翻譯完《使徒行傳》,1811年與1812年相繼翻譯《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1813年翻譯完成《新約》,並於1814年出版。

隨後,他與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宣教士米憐合作,展開《舊約全書》的翻譯。憐翻譯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記、以斯貼記、尼米希記、約伯記等,馬禮遜進行校閲,因此該譯本亦稱為「馬禮遜米憐譯本」。在英國聖經公會委託下,1823年在馬來西亞麻六甲將全部《聖經》以《神天聖書》之名出版,全書共分21卷。

馬禮遜的翻譯本為最早期的中文聖經,而且翻譯嚴謹、貼切,後來被大部分人使用,往後的中文聖經譯本也建於其基礎之上,例如今天耳熟能詳的「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詞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

為慶祝馬禮遜翻譯《神天聖書》問世200週年,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今日基督教》將呈現一系列文字和影音內容,探討中文聖經的起源、歷史,研討它在華人信仰團體中的現狀和未來。

  •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輪椅上的畫家」瓊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領導力峯會」中文峯會2月8日在香港舉行 ,其中播放了「輪椅上的畫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經歷的錄像,強調讓神的剛強代替她的軟弱。

  • 尼克·胡哲將在NRB大會舉辦「NickV內圈聚會」 分享傳福音與AI應用

    2025年NRB(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期間,全球知名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將舉辦「Nick V內圈聚會」(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與會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過6700萬人傳福音的經歷,並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基督徒更廣泛地傳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趨勢

    多數基督徒的視角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教會和周圍環境,因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報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趨勢,這些趨勢不僅延續了2024年的積極態勢,還為全球基督徒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觀察 梁麗橋盼為復興英國基督教藝術出力

    梁麗橋,一位自小熱愛水彩畫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更是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橋樑。在過程中因著一次車禍「生死10秒之間」醒悟神的眷佑決意以藝術傳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國對藝術傳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體會。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對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膽呼召 [專訪]

    先鋒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籲年輕基督徒重新發現信仰,投身全球宣教。當許多教會思索如何讓年輕一代持續紮根於信仰時,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讓年輕人站出來,勇敢承擔使命,而不是為了迎合他們而削弱福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