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於4月17日至19日在中國海南舉行,主題為「經濟危機與亞洲:挑戰與展望」。美國前總部喬治布殊、美國前經濟顧問拉特里奇、中國國家總理温家寶、日本錢首相福田康夫等不少國家的政要以及各界精英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國際金融危機下的的挑戰與應對。其中,有中國著名企業家表示,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機。
在4月18日晚,一場名為「經濟危機與精神成長」的沙龍探討上,新浪網站邀請了中國著名企業家、房地產業翹楚潘石屹、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李開復博士等八位名人圍繞主題彼此暢談。該沙龍也表現出中國越來越多人公開思考經濟危機與精神、信仰層面的關係等,並重視精神、信仰對社會經濟等方面產生的深淵影響。
其中,主持人首先説到,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席捲整個世界,中國經濟也受到多方面影響,觸碰到中國百姓的生活細節。「單純的經濟危機並不可怕,它無非是社會財富進行重新分配過程中的陣痛而已,可怕的是,經濟危機之後,接踵而至的精神危機將長時期刺痛百姓的神經。如何安全渡過這一非常時期,如何將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是近一時期我們所面對的重要課題。但更值得去思索的是在經受這場風暴的洗劫之後,這個擁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該如何去化解。」
潘石屹回應説,對於金融危機之後的影響他還沒有想過,不過他最近想了很多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他認為,這與精神與信仰的危機有緊密的關係。「通過金融危機我看到,如果是脱離了公平,脱離了正義,脱離了愛,脱離了誠實,簡單的追求物質財富的話,最後一定會發生金融危機。」他認為雖然很多金融危機是壞事情,不過從精神方面來想,是好事情,因為它提醒我們去修正我們之前所犯的錯誤。
在參與該沙龍前一天,潘石屹也曾在自己的博客上以「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機」為題發文進行詳細闡述。他説過去一年很多重大經濟事件讓他更深體會「經濟的本質是精神的」這句話,的確,物質只是經濟表現的外在形式而已,而經濟的本質卻是精神的。他提起去年中國發生的毒奶粉時事件,核心是在物質高度發展的過程中,誠實與負責任的精神品質缺失了。「當沒有光時,剩下的只能是黑暗;當沒有誠實時,剩下的只能是欺騙。」而金融危機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麥道夫的詐騙,「這次金融海嘯不同於一般自然界的海嘯,雖然沒有讓海浪打垮一間房子,也沒有讓海浪捲走任何一個人,但它打破了金融、經濟的秩序,打垮了人們心中的信心和信任,這種後果決不亞於真正自然界的海嘯。」
「這次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實質的確是精神的危機和信仰的危機。」潘石屹説出自己的結論:「在危機中,信心的確比黃金更重要,但信心的基礎是誠實,是信賴。越是處在欺騙的環境中,大家就越沒有信心.......誠實、關愛、負責任等這些精神品質是全社會財富的基礎,失去這些基礎,物質財富就像是建在沙灘上的高樓,難以持續。」
「精神品質是如此的重要,但在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社會環境中去談愛,強調誠實,常常會顯得可笑、幼稚。」潘石屹説,「精神品質提高的基礎是信仰。」
接著,他引用最近一期美國的《新聞週刊》的一片題為「基督教美國的末日」(The End of Christian America ,作者:Jon Meacham)的專題報道。該報導引用了很多調查數據得出結論説,上帝、基督並沒有死,但是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祂的影響力已經降到歷史最低點。
他説:「美國現在信基督教的人減少了10%,而無宗教信仰的人增加了10%,這一現象與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是緊緊連在一起的。誰是原因,誰是結果?我認為信仰的缺失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而金融危機則是信仰缺失的結果。」
他的觀點也得到現場一些觀眾的同意。其中有一位觀眾繁衍説:「金融危機從哪裏開始?精神危機開始了金融危機,那麼金融危機什麼時候結束?我會説,精神危機結束了金融危機估計就結束了。」
潘石屹曾當選為「中國地產十大風雲人物」、「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士」之一,有評價説,在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潘石屹的每一個建築作品都以城市標誌性符號引領這個城市的建築潮流。他也曾受到國際媒體的普遍關注和熱門報道,其中有時代週刊、CNN、華爾街日報以及南華早報等等。時代週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這樣報道潘石屹,「房地產商潘石屹給中國一貫單調的公寓和寫字樓帶來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樓盤在品位上已國際化。」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國際組織。一九九八年發起,二00一年二月成立,致力於通過區域經濟的進一步整合,推進亞洲國家實現發展目標。二00二年始論壇每年定期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年會,至今已成為亞洲以及其他大洲有關國家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領袖就亞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務進行對話的高層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