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世纪中国明朝末年出版的《地震解》于去年12月翻译成义大利文,作为欧洲和中国文化与科学交流的范畴之一。
梵蒂冈电台讯,中文科学著作《地震解》由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神父(Nicola Longobardo)于1629年在北京写成,最近经汉学家西尔维亚·托罗(S i l v i a Toro)编辑,首次翻译成义大利文,成为欧洲和中国的文化与科学交流工具。
龙华民神父于利玛窦神父过世后, 继续在中国传教工作至1654年在北京病逝。
《地震解》写成可追溯至元代后期盛行的"观地测震",观测地面上宏观异常现象。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北京等地接连发生强震,义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神父撰写《地震解》,当年一位中国文人李松毓询问龙华民神父有关地震的科学理论,龙神父于是略述了地震的九个学理:"其一、震有何故;其二、震有几等;其三、震因何地;其四、震之声响;其五、震几许大;其六、震发有时;其七、震几许久;其八、震之预兆;其九、震之诸征。"
龙华民神父在书中亦列举了如水象异常、光象异常、气象异常等6种征兆,这些征兆贴近百姓生活,颇受大众欢迎,成为普及读物。
西尔维亚·托罗介绍该书时表示:"《地震解》是极具独创性的文本,以对话的格式成书,该书是在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于明朝末年,在一个发生过强烈地震后的时期写成的。"
"该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科学架构,但也提醒人们注意人类和个人的责任和道德问题,因为如果在发生地震后有很多人死亡,这也与人有关。所以该书也适合于现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