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近年渐渐涌现一群人多势众、财力稳健又有生产力的一群——就是在二战后出生的年长一族、即所谓"战后婴儿潮"一族。这的人群是努力打造了今天社会的建基者,对社会影响至大,现正陆续进入65岁以上退休年龄。
香港浸信会差会最近《浸传网》向这人群显示关注。青山浸信会谭司提反牧师发文讨论了这批"潮爆"的退休一族的特性,以及他们能在教会的宣教工作上发挥的能。
今天一些教会对年长者定位为体弱多病、孤身独居、缺乏能力、教育水平低等等,因此年长者事工亦以布道及关顾为主,目的是让他们"安享晚年",等待主召回天家而不将他们纳入事奉人手。
但谭牧师指出这样的预期已不适用于新一代的年长者。这些出生于战后的人群的特征如下:视工作为人生中心,多劳多得是他们的哲学;重视"自食其力",相信自己能改变现况。此外他们亦是目标取向、竞争进取、著重生活质素的一群。这样有余暇时间、有工作能力、积极进取的一群理应是教会事奉及派出宣教的生力军,但教会现实中却往往是他们对宣教的反应冷淡,少有作出回应。
为什么出现这矛盾的现象呢﹖谭牧师分析这是由于社会存在"建制性的年长歧视"所致,包括"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观念,视长者为后辈不能"上位"的阻碍,在制度上亦将65岁定为退休年龄,令人们忽视他们的生产力。
此外,消费文化及个人主义的兴起,亦令这群退休一族对自己的生活质素要求提高,另一方面亦减低了贡献他人的兴趣。更甚者,甚至有的长者视不用工作及让人代劳是乐事,更无庸说献上自己为无偿的事奉及宣教行动。
他建议如教会要推动这群"潮爆人"参与宣教,发挥他们的生产力的话,首要帮助他们重新反思自己对"年长"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从神而来的独特呼召,年长也不例外是一个呼召。
从古代75岁被呼召的亚伯拉罕,到80岁才被召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到近年历史中69岁才任美国总统的列根、100歳高龄跑毕42公里马拉松的辛格,都是老有所为的例子。这年龄群的时间、精神、学识、经验、人际网络、物质财富等等都能被使用去成就神的旨意,就是使万民作主门徒及让人与神和好的工作。
除了年长者要对自己有正面的认识外,教会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要打破"年长者"与"非年长者"年龄观念的隔阂,特别是教会的领袖亦要消除一切对年龄的谬误。此外对这群"潮爆人"使用配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培训方法,以及能善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工作事业等相配合的宣教模式等,均能使宣教工场相得益彰。
而来自尖沙咀浸信会的徐均平执事本身正是退休的"潮爆一族",他在过去任职政府管员时积极在教会担任各项事奉,至退休后更投身短宣及培训工作。他认为虽然退休信徒有较多空闲时间,但若没有来自主的呼召,差传工作很容易会半途而废,因此他认为参与宣教之先重要的是有主的呼召,才算得上正的退休宣教。
-
梵蒂冈历史首次 教宗方济各葬礼使用普通话祷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济各葬礼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话祷文创造了历史。作为耶稣会的一员,方济各似乎决心追随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的脚步,并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记者揭跨性别产业内幕:超人类主义、企业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报道揭示,美国富商和企业在推动跨性别产业的背后,可能暗藏著一个更大的动力——推进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以及无穷的经济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