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輔導講座 喪禮思念逝者疏導情緒

哀傷輔導講座 喪禮思念逝者疏導情緒

第五波疫情持續近三個月,死亡人數破7000,如何擁抱喪親的親友?近日在哀傷輔導講座上,臨牀心理學家譚日新提出處理哀傷情緒的方式,如辦喪禮、開設思念網站等。情商管理專家餘德淳指,夫婦因親人離世易生衝突,提出7點化解。

聖經看人生:生有時,死有時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福音證主協會3月27日舉辦「哀傷輔導‧療傷對話」講座《從擁抱到得力》,譚日新指出,關懷哀傷者之先宜認識重病人士的需要,外在是身體機能急劇衰退,內心感到憤怒、無助、恐懼;人生價值優先次序改變,從前重視的事情現在覺得不重要;尋求信仰此時為談信仰的好時機。

哀傷者眼見失去心愛的人好難受,失去父母好似失去過去,失去配偶好似失去現在,失去兒女好像失去將來,覺得永別倍感悲傷,有人埋怨追究責任覺得親人枉死。

聖經對人生觀有不同看法,傳道書3章1至13節:「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處理哀傷情緒:辦喪禮

譚日新又指出,哀傷是一個過程,因著不同的人和事件,哀傷時間長短不能預測,哀傷令人長時間逃避、脱離社會、無法過正常生活,甚至出現抑鬱複雜的情緒,受傷者可以分享親人的過去,用平常的心回望整個歷程,找到意義從而走出悲傷。

處理哀傷情緒有幾種方法:接受現實,容許自己真實的情緒,不要壓抑;向人傾訴感受;寫日記;繪畫;作曲;彈琴;跳舞;向神祈禱;相信神的話;不要怪責上帝和自己;個人以外,還要跟家人共同度過。

喪禮具有疏導情緒的作用,讓親人思念逝去者,可考慮開設思念的網站,或親身到墳前訴説心中話;對於兒童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死亡是甚麼一回事,告訴他們死亡好像蝌蚪變青蛙一樣;還有過時過節與家人一同紀念逝去者。

親人離世導致夫婦衝突 7點化解

情商管理專家餘德淳指出,親人離世男女兩性觀點不同,導致夫婦產生衝突,他提出7點化解:

1. 接受大家感覺不同,承認未必有相同感受,表達願意陪伴對方

2. 男士不要理性指責,關心配偶所聽見所看見的

3. 夫婦將困惑事情放低,稍為休息,繼續保持溝通,有助正面看事實的真相

4. 交談深入瞭解,回想逝去者昔日的説話解開其意思

5. 回想逝去者的正面人生,例如對方如何在逆境樂觀地看事情

6 .即使悲傷認定是成長的契機

7. 苦難帶來人生最大的價值,腓立比書4章14節:「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全球基督教的發展趨勢中,有許多令人鼓舞的跡像,但並非所有趨勢都值得慶賀。一份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些嚴峻的現實,這應當激勵基督徒更加熱切地禱告,並堅定履行大使命。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