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辦的「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舉行。會議以「盼望中連結」為主題,羅兆麟牧師與陳敏斯教授分享宣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以及教會如何創新與變革宣教事工。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羅兆麟牧師探討可持續宣教與整全福音的關係。他回顧華人教會過去50年的宣教過於注重工場上的量化成果,著眼於多少人信主,宣教士往往只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強調,雖然大使命要求每個信徒都應當承擔宣教責任,但在實踐過程中絕不能忽視「關係」對宣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羅兆麟:「六重關鍵關係 」是宣教基礎
他提出今天宣教必須建立在六重關係的互動基礎上:
第一,人與神的關係。羅牧師直言:「若與神的關係不好,如何能有效宣教?」差會的運作都有限制,關鍵在於如何透過與神建立良好關係來釐清工作優先次序:「唯有讓神在宣教事工中居首位,才能使宣教工作超越活動層面,真正實現跨代持續。」
第二,與社羣的關係。羅牧師説:「若與社羣關係不佳,如何能進入社羣傳福音?」
第三,是教會間的關係。他質疑:「若教會與教會之間不能合一,哪來心力專注宣教?」
第四,靈界爭戰的關係。他強調:「若不藉著禱告爭戰,如何能有效宣教?」
第五,與受造世界的關係。他提醒:「若不能關顧受造界,如何能真正關愛人的靈魂?」
最後,人際關係的支持系統。他指出:「若缺乏健全的支持網絡,在面對跨文化、跨世代且需與環境連結的宣教工場時,如何能克服倦怠(burn out),持續事奉?」
談及阻礙宣教事工創新變革的因素,羅兆麟牧師直指問題核心在於宣教士的跨文化意識普遍不足。他建議宣教士進入工場前必須進行檢測:他提到有些西方來華宣教士懷著「拯救華人」的熱忱,卻連中文都不願學習,這種態度不僅難以建立信任關係,更可能造成文化隔閡。因此需要深入瞭解宣教工場的文化背景,認真思考如何與當地文化建立連結。最重要是——誠實檢視與神的關係:「若有人愛世界過於愛神,如何在工場呈現真實的福音?」
陳敏斯:突破傳統框架建構持續宣教羣體
城市轉化學院創辦人及院長陳敏斯教授以「事工的創新與變革」為題,再次強調關係在宣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提到今年三月香港教會普查結果指出教會聚會人數五年內鋭減30%,她認為要歸囚於缺乏真實的關係連結。

陳教授提出宣教不應只注重系統神學或實用神學,更重要的是建立「深思熟慮的神學」(deliberative theology)。華人教會常過分追求「實用」的方法論,想著如何讓工場多人信耶穌,她認為有必要有更深入反思才能建立更整全的信仰觀。她舉例當無家者走進教會時,有的立即歡迎、向他們傳福音,有的則傾向給予實際物質幫助,但深思如何他們建立長期關係,福音工作才能有持續性。
她提出教會有必要突破傳統制度與思維框架,建構持續有動力的宣教羣體,提出一種用於牧養關懷和神學教育的「牧養循環」的概念——經驗、探索、反思、行動四個階段循環,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學習成長,由下而上逐步更深入理解上帝的旨意。
例如牧養無家者的話,首先要了解他們為何會走進教會,經過溝通後得出整體圖像——可能是社區的需要,也可能是教會做了許多卻未觸及真正重要的需求——再就需要改革、變革與更新,最終制定出具體行動以回應需要。
她總結教會不是要「做宣教的事」,而是要「做宣教的人」:「這起點往往是一個扎心的經歷,當你對無家者產生掙扎的感受時,就從這裡開始尋找你服侍的羣體,在聖靈帶領下付諸行動。」
她説:「上帝沒有要求我們完美,只要求我們持續忠心地回應,更加貼近祂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