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青少年亟需正確婚戀性愛觀指導

【綜合報導】大學生的婚戀倫理影響深遠。隨著社會的開放,中國內地大學生在此問題上也日趨開放,甚至過度開放,引起不少社會人士關注。

近日星島環球網報導了一則關於成都大學生在性教育課堂上埋怨老師所授東西「都是老一套,聽煩了」、要求「來點勁爆的」的消息。

文章同時援引另外一個事例:清華大學的學生們在性教育的交流會上,當被問道:「到底你們需要什麽樣的性知識」時,學生們回答「什麽牌子的避孕套比較好? 」、「女生怎樣做愛才有快感? 」。

這些大學生只對這些直奔主題、一步到位的「性教育」感興趣。文章指出他們已經簡單的把性行爲當成了性教育的全部。

同時對於婚前性行爲的問題上,近年來大學生所持的觀點乃是「不求天長地久,但願曾經擁 有」,「兩情相願、不必譴責」的一種愛情觀,比如在全國26所高校進行的對於婚前性行爲看法的調查中,超過60%的大學生投贊成票,比10年前提高了25%。

如此脆弱的對婚戀觀造就了當今有许多大學生同居現象,而也因為他們為暸滿足一時的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導緻了很多有「苦」難言的後果。

比如很多學生都是隱瞞雙方父母同居,經濟上還沒自立的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支付房租等各項「生活開支」,有的逃課打工,有的隱藏著楫鼎M自責的心從父母那裏「騙」錢,如此長久之後,自己有什麽問題也只能憋在肚子裏,不能跟父母傾訴和交流,身心俱疲。而且假如有女生意外懷孕,還要承受著流産對身體的殘害,更是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痛苦回憶。

以正確的婚戀觀為保護膜的人生智慧

由此後果可見,在對於愛和責任還沒有深入理解的這些年輕人身上不應該只是爲暫時的享受,而背負著日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而想要改變這個現狀,就要從思想意識開始。因爲在有如此「越軌行爲」以先的是人們對婚戀觀和性愛唸的模糊和鬆散,所以首先建立其正確的婚戀觀不是「老套」或者「多餘」的步驟,而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需要擁有的保護膜。

那如何才能用正確和健康的婚戀觀來和性愛觀指導青少年呢?很多領域的人都在探索。其中很有成效的有已經在全球推廣15年之久而04年開始進入中國內陸的「真愛可等待」運動和有西方保守宗教團體發起的貞潔運動等。這些運動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幷呼籲他們不要受性開放的錯誤觀念引導,拒絕婚前性行爲、保守貞潔婚姻等。

就「真愛可等待」運動而言,它深刻而生動的詮釋了何謂「真愛」,爲何「等待」。婚戀專家麥克.烏諾夫婦以自己36年的婚姻經歷表示:他把真愛定義爲「我愛你+『句號』」,指出這是一種完全沒有附加條件的愛:真心地愛著對方本來的樣子,「明知你不會完美,但我却依然愛著你」;能够以對方爲中心,付出地去愛;它不會讓你盲目、瘋狂,却可以激勵對方爲你改變。

而且他還表示「要想理解性幷感受性的美妙,你就必須先理解True Love(真愛)!我與凱西(烏諾夫人)之所以可以如此幸福,那是因爲我們擁有True Love!」

對於「愛情與性是否有關聯」問題,凱西‧烏諾女士同時肯定地説:「是的,它們之間是有關係的。性是相愛的兩個人真正的合一以及雙方承諾的延續。 Sex is wonderful」。但是,這幷不意味著可以隨便地對待「性」,它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它以相互信任爲前提,與承諾相呼應,也給愛情帶來了一種責任。

「如果我要把粘在一起的兩張紙分開,很顯然,必定會有一張被撕破!」類比於現實中的愛情,如果你沒有耐心等待你的真愛,當要結束一次失敗的感情時,也许被撕破的一方就是你,烏諾夫人如此説。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