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在最新一期對外聯繫刊物《校園簡訊》中指出,電子網路世代興起,不僅大大衝擊傳統出版業,基督徒屬靈書籍阅讀風氣與購書人口亦隨之下降。短時間不易察覺會有何影響,但長此以往,信徒靈命恐無法深刻成長,教會也逐漸失去反省、批判的能力。
據今年八月底校園在大專門徒營中對學子所做的簡單屬靈阅讀調查,回收問卷發現過去一年阅讀數量「不到一本」與「1至2本」人數佔總人數的60%,「3至5本」佔23.3%,「6至9本」與「10本以上」合計約13%。換言之,一年會讀六本以上屬靈書籍的學生只有一成,過半數很少阅讀,顯示目前基督徒學子少有大量阅讀屬靈書籍的習慣。
對此,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黃旭榮傳道説,電子書的興盛雖給傳統出版業帶來衝擊,整體網路文化的影響更為關鍵,他為文點出「後現代青少年從小習慣於網路文化,许多小學已經開始讓學生不必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只需一『片』電子書就能包含所有課程的書……學生習慣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做作業、收信、交友、購物、娛樂等,能夠拿來讀『書』的時間已經很少,而網路文化又造成他們習慣阅讀輕薄短小的文章,無法長時間專注在所謂的『硬』讀物上。紙本出版業的危機在於讀書風氣的衰微、讀書習慣的改變,先不論出版社的存亡,也许我們更該關心的是信仰羣體的集體生命素質。 」
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接受本報專訪時回應,阅讀風氣不佳不是基督教界的問題,是全台灣乃至全世界的問題。她認為基督徒應該是最懂得阅讀必要與享受阅讀的一羣人。「因為大家一信主之後就需要養成讀聖經的習慣,讀聖經使人心靈的眼睛明亮,明白真理的奧秘、神的旨意與生活的法則,可以説是每日必須的屬靈糧食。既然我們懂得讀經、享受讀經,自然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
「大學生阅讀屬靈書刊的減少,説明瞭:第一、 他們缺乏好的榜樣與教導;第二、他們還沒有嚐到阅讀聖經與屬靈書刊的樂趣與收獲;第三、他們沒有找到適合他們的讀物。」為此,林意玲建議教會領袖應該教導阅讀的方法、示範阅讀的氣質與安排分享阅讀的樂趣,教會也應普設圖書室,安排讀書聚會,讓阅讀成為最主動、正確的吸收與成長方式,也是一種最有效的屬靈教育。
網路文化對書本阅讀看似危機,黃旭榮傳道認為其中卻也隱藏著契機。他以自身經歷分享到「暑假開始時,有幾位學生跟我要書單,他們跟我説:決定要從噗浪(Plurk)和臉書(Facebook)撤退,因為發現太花時間,而且對話都很斷裂、片段;寧可花更多時間阅讀及書寫。」
「網路文化發展到一個極致也许是個契機,他們(年輕學子)會發現網路無法滿足內心真正的渴望,資訊多卻無法形成知識,且多到令人不知如何取捨」,黃旭榮強調「若有人引導,他們其實是可以阅讀的。」
有鑑於此,2011年起,校園大學事工將與校園書房出版社合作,推動學校團契之每位基督徒,每學期至少讀一本屬靈書籍,盼藉良好阅讀文化,讓年輕學子靈命得到更新、進深。
相關新聞:
數位時代挑戰探討(二):基督教出版業需要新路向
-
韓國年輕世代對婚姻生育話題感負面 感「幸福」僅9.3%
在本週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代越來越將「婚姻」和「生育」與「恐懼」、「焦慮」等掛鈎,只有9.3%表達幸福。
-
別迷信「同居」能測試關係!研究證實離婚率更高
近年來,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然而,美國「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項研究可能會衝擊對許多人對同居的美好想像。
-
調查﹕只有11%美國人相信「三位一體」教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美國基督徒拒絕接受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體」的教義,引發美國人正逐漸脱離「上帝的真理與生命法則」的影響的擔憂。
-
緬甸地震 敞開的門、施達基金發佈緊急代禱消息
緬甸上週五(28日)中午接連發生兩次強震,首輪為黎克特製7.7級,震央位於緬甸西北實皆省首府實皆市附近,地震波及鄰近多國。在緬甸至少1600人死亡,預期遇難人數將增加,多處建築與橋樑坍塌,多間國際人道組織呼籲為受地震影響的民眾祈禱。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