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對談採取一對一的對話和交流,在主題的框架內,基督教和中國文化雙方都有一位成名學者,各自發表看法,並進入對談,最後請在座與談學者表達看法。今屆由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文明與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周學信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分別從各自的學術背景出發,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思想的碰撞與交融。
會後會議將組織學者對整個對談撰文評議,並在公開學術雜誌發表。主辦方表示,相信通過長期的對談和深度交流,基督教在華的處境化必能一步一步扎實而深入地展開。

周學信教授:信徒效法基督生命更新
周學信教授首先分享了基督信仰的語境中的「信徒」和「門徒」的概念。他指出,雖然「信徒」(believer)這個詞很重要,但新約中更常用「門徒」(disciple),指的是那些「全心跟隨耶穌基督教導、並努力在生活中效法其榜樣的人」。
談到「效法基督」,周教授提到了兩本重要的靈修書籍:中世紀湯瑪斯·厄·肯培所著的《效法基督》和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追隨基督》。他解釋説:「這兩部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作為一名信徒或門徒,其生命的核心追求在於: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樣式,緊緊跟隨祂的腳蹤。」
在探討「信徒」的神學基礎時,周教授回溯到《創世記》中人被創造的描述。他強調,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樣式被創造的,這顯示出人在被造之初擁有神所賦予的尊貴地位和潛能。然而由於人類的墮落,這原初的完美狀態受到了損害,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隔閡。因此信徒的生命是需要經歷一個深刻的更新的過程,他引用《以弗所書》來説明,信徒需要「脱去舊人,穿上新人」,這個「脱去」與「穿上」的過程象徵著生命的轉變和重生。
隨後周教授深入分析了「信心」(faith)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地位與豐富內涵。他説信心不是盲目的情感,而是有三個重要的層面:首先是「知識/認知」(拉丁文Notitia),即對信仰內容和耶穌基督有清晰的瞭解;其次是「認同/同意」(拉丁文Assensus),個人理性上接受並認同信仰真理;最後是「信靠/委身」(拉丁文Fiducia),這意味著整個生命全然交託、奉獻給神。他引用潘霍華的話——「唯有相信的人才是順從的,而且也唯有順從的人才相信」,強調信心和順從之間的密切關係。
周教授還提到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對「信心的跳躍」以及生命三階段(美學、倫理、宗教)的論述,進一步豐富了對信心的理解。
在談到信徒的日常生活實踐時,周教授強調了「修身操練」的重要性,例如早期教會有“askesis”一詞, 強調刻苦操練、修持。他他引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將信徒的屬靈追求比作競技場上的賽跑者,説自己「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以此説明信徒需要有意識地進行生命的塑造與訓練。
最後周教授特別指出,在「普遍啟示」(general revelation)的層面——即神通過自然界、人類歷史和良知向所有人啟示祂自己,這意味著基督信仰與儒家思想存在著廣闊的對話空間。他説:「神也可以透過《論語》等儒家經典中的智慧教導,來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轉化與成長。」

唐文明教授:君子效法天地與聖人
緊接著,唐文明教授深入探討了儒家「君子」的理念。他首先強調,儒學的現代復興需要積極向其他信仰與文化傳統學習,這個過程被稱為「不同信仰世界間的深度互學」。他指出儒家「君子」人格塑造的核心精神在於「效法天地」,並引用了梁啟超的演講《君子》和以及由此凝練而成的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説明君子如何通過效法天道運行之剛健不息,以及大地承載萬物之博厚寬容,來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品格。
唐教授的重點在於《中庸》的解讀,提煉出他所稱之為「應天三德」的核心觀念,即「誠」、「和」、「仁」。
關於「誠」,他引用了《中庸》的名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他解釋道,「誠」首先是宇宙自然的根本法則,是「天之道」;而人作為天地間的生靈,則需要通過「思誠」的功夫,即主動地、有意識地去體認和踐行「誠」,這是「人之道」。「思誠」的具體內涵又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敬天/知天」,即對超越性的天道懷有敬畏之心,並努力去認知和理解它;二是「誠身」,即通過內心的修養使自身達到真實無妄的境界。唐教授特別強調了「反身而誠」的體驗過程,認為這是「通過回憶(或內省),人轉向自身的生命本源,也就是轉向那創造了天地萬物的超越存在(上帝或天),從而獲得一種真實無妄的生命體驗。」
關於「和」,他解釋了《中庸》的開篇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裡的「中」是指人性未發時的中正、平和狀態,而「和」是指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合乎節度。君子的修養目標是達到「中和」的境界,因為「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整個宇宙秩序的和諧與萬物的生長發育都繫於此。
關於「仁」,唐教授採納了宋明理學,特別是朱熹「仁説」的觀點,認為「仁」的最高本源是「天地生物之心」,即宇宙創生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的那種內在的、富有活力的愛與關懷。因此,「人為仁」,就是要效法天地這種廣博無私的創生精神與博愛之心,將此仁愛之心推及於人、推及於萬物。
唐教授總結道,「應天三德」(思誠、中和、為仁)構成了儒家君子的德性修養體系最高層次,與超越性的「天」直接相關。從這三德出發,衍生出以「仁」為核心的基本美德,如仁、義、禮、智等,這些在社會生活與人倫實踐中表現為「三達德」的行為準則(知、仁、勇)。他還補充説,對於普通人來説,除了「效法天地」外,效法聖人、即學習古代聖人的言行典範也是提升德行的重要途徑。
儒學思想與基督信仰對話
在兩位教授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後,會議進入了熱烈的互動環節。主持人注意到兩位學者都提到「效法」這個詞,周教授強調「效法基督」,而唐教授則提到「效法天地」。這成為了雙方進一步探討各自理論深層意涵及相互異同的切入點。
唐教授就基督信仰中的「人的墮落」和「原罪」向周教授提出了疑題:如果「全然敗壞」意味著人的神聖本性完全喪失,那麼人還算不算是人呢?周教授解釋説,基督教神學主流觀點認為,即使人墮落了,神最初賦予人的「形象和樣式」(Imago Dei)仍然存在,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誌。不過,這個形象因為罪的影響而受到損害,使得人在面對神的救恩邀請時感到「麻木」、「沒有感覺的斤斤計較」等。
周教授進一步介紹了一些神學派別(如阿民念主義)提出的「先在恩典」(prevenient grace)概念:雖然人墮落了,但上帝賜予所有墮落的人一種「先在恩典」,這種恩典能在某種程度上修復或喚醒人的理性與意志,讓人能夠回應神的救恩呼召。
主持人最後總結時強調,舉辦這樣的跨文化、跨信仰對話,絕非簡單地評判孰優孰劣,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思想的碰撞,揭示我們各自生活方式中可能存在的盲點,從而激發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與共同進步。
LIF每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辦,每年邀請全球各地學者及專業人士參與,探討社會及文化議題。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已經持續了三屆。主辦方指,其宗旨是繼續推動在華基督教的處境化運動,在深層意義上讓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通過對談進行交流,乃至理解、吸納並融合中國文化,建立中國基督教。
「信仰與中國文化」下半場以「死亡與永生」為題,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鄭州大學哲學院院長王中江與代表基督教的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與神學研究院主持人曾慶豹作基督教與儒學對談,本報將另文報導。
相關報導
浸大第十屆LOGOS論壇 中港台美學者對談信仰、文化、科學及社會議題
前跨國企業高管談領導力 葉志易:把變局化為「六重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