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訊】「原諒我説,當我看今天的神學教育亦有深深的憂慮:本來我們是訓練一個按時分糧的廚師,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訓練出來的是營養師。我的憂慮是神學教育本來是訓練牧者,但是現在卻更多是培養學者…我們看到今天神學教育走的方向,它造就出來的學者到底合適不合適在華人中小教會當牧者?」
9月14日晚基督工人神學院35週年感恩暨遷校籌款晚會上,講員賴若瀚牧師一番話擲地有聲,發人深思。在主題信息「神學教育的危機與挑戰」中,賴牧師直言不諱的指出時下神學教育所存在的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過於注重學術、忽視靈命塑造。他呼籲時下華人神學教育第一要注重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靈性。接下來要培養學生的務實精神,第三是要懂得和教會配搭。
他首先講起美國160多年前一位著名牧師的感慨,這位牧師在神學院工作了30多年,卻告發説是不是要解散神學院,把神學院重新扔到教會去,因為他發現一個事實,老一輩用特殊的方式即訓練門徒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傳道人比新一輩用正規學院制度培養出來的傳道人在牧會效率和靈命成熟度方面是更加強的,因為後者常常過於關注學生學識的進展。所以,這位神學家強調,神學院不但要密切關注學生學識的進展,還要關注他們人際關係和靈命的進展。神學院的師資要有著廣泛牧養經驗的牧者,學生一定要跟有經驗的牧者受過他們嚴格的門徒培訓才能夠被按牧。
如今160年過去了,但是賴牧師仍舊覺得這位前輩的建議有很大的思考價值。因為如果查看聖經就會發現聖經裡面的神學教育不是制度化的,聖經最初的神學培訓可以追溯到先知時代,是有經驗的先知帶領剛剛獻身的人,耶穌基督帶領門徒的方式也是這樣。
賴牧師説,我們相信神學教育是為了造就三種人,一是牧者,有牧者的榜樣和心腸,而二是造就學者,有學者的心腸和頭腦,第三是工匠,有工匠的訓練和技巧。
「原諒我説,當我看今天的神學教育亦有深深的憂慮:本來我們是訓練一個按時分糧的廚師,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訓練出來的是營養師。我的憂慮是神學教育本來是訓練牧者,但是現在卻更多是培養學者。我不是反對培養學者,但是眾所周知神學院應該訓練牧者,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卻失去了平衡。一方面我們是一路的進深,另外兩方面我們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接著,賴牧師提出一個引起在場人士深思的問題:「我們看到今天神學教育走的方向,它造就出來的學者到底合適不合適在華人中小教會當牧者?」
賴牧師説,很多時候我們偏向於知識多於靈性,重視神的恩賜多於神的恩典,我們注重生命的成效多於用生命感染人。有一個人説我們培養出來的更多是「神學之生」,而不是「神之學生」,前者是注重知識,後者是在神面前怎麼學習更像神。
他説,教教會希望所培養出來的神學生的學術、靈命和操練是並肩的,是平衡的。他提出,神學院培養學生第一是靈性,第二是務實,第三是要和教會配搭,
關於靈性方面,使徒保羅所提出的對傳道人的要求絕大部分是與靈性品格有關,可見靈性培養的重要性。賴牧師説,今天的神學教育要與靈性的栽培平衡,知識重要,但是敬虔更重要。神學的知識可以制度化,衡量化,用方法來量度,但是敬虔的生命不可以制度化, 一定是以生命感染生命,所以第一是注重靈性。
第二是神學教育應該是務實的訓練,意思就是訓練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賴牧師説,很多人以為學術的事情比較高層次,實用性的比較低層次,但是我們深深相信,真正的知識是可以利用的。
務實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我們是訓練出來的人可以實實在在做事,可以傳福音、探訪、牧養…..很多中小型教會缺少神的牧人帶領,而華人教會大部分是中小型教會,所以我們訓練的神國精兵一定要能在工場上起作用。賴牧師批評説,今天不少神學生有一種心態,就是希望在天國裡面吹牛,而且很快可以在大教會裡面立足,這不是腳踏實地,所以他經常鼓勵同工同學出來的時候不管什麼都做,當人家看到你的忠心良善,神的機會就可以臨到你的身上。
務實第二個意思是不僅僅腳踏實地的幹活,還要能把學到的能夠利用。清教徒時代的神學教育非常強調導師帶領神學生,帶領他們閲讀著作,聽著名傳道人的講道,好好在信仰生活中帶領他們,幫助他們把理論應用在實踐中,我們如今也是要加強實習工作,讓學生能夠懂得把課程理論應用到事工中。
賴牧師説,現在一個很好的趨勢是教牧學博士班越來越普及,學生大多是在工場工作多年的傳道人,他們有很多的經驗,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加強交流,但是我們卻沒有重視神學生在基本神學上的交流和加強,出去傳道的人前幾年的傷亡率是很高的,因為剛剛出去的人與工場要求相差很遠,很可能神學院要預備這樣的人。
賴牧師建議説「神學院要建立售後服務部」,要有「售後服務」,因為很多神學生出去做了年輕的傳道人後,發現不知道怎樣講道,神學院裡面學到的很多講道理論不知道怎麼應用,很多人在苦悶之中,沒有辦法貢獻教會。所以,神學院應該建立幫助校友和傳道人進深的課程。
最後,賴牧師説,第三是學生要懂得與教會配搭,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成為很好的爭戰夥伴。羅馬爭戰的時候是兩個兩個出去的,背靠背的並肩作戰,你負責前面180度,我負責後面180度,兩個人成為美好的團隊。神學院和教會是息息相關的,神學院的事工取決於教會,而且影響教會發展,神學院應該提供一個符合時代的教育能,幫助教會向前成長。
最後,賴牧師祝願神繼續賜福和使用基督工人神學院,在創立35週年之際繼續邁進,造就更多心中純正手中巧妙的工人,造福更多華人教會。
賴牧師有著堅實的神學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並且從事多年神學教育工作。他曾獲得德州達拉斯神學院神學碩士、教牧學博士;後於菲律賓及美國達拉斯牧會24年;如今是《聖言資源中心》會長,專注從事信徒培育、教會事奉訓練及領袖訓練等事工,同時美國西方神學院實踐神學客座教授、香港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班客座教授,並且曾帶領89屆港九培靈會早堂研經會。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
-
温偉耀博士的信仰思考(下)五十年來每天與創造上帝同行
擁有豐富科學、哲學研究背景的72歲基督徒學者温偉耀博士回顧自己尋找宇宙真理的五十年時,將他對宗教的思考總結出五點,並向多倫多華人分享。
-
華人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三):AI自主意識 x 全球風險
上篇《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二):人工智能的「屬靈維度」》裡,《基督日報》記者與基督徒AI專家Moses談論了特別的課題——AI的屬靈維度。今次他與記者一起探討AI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為麼AI具有不可掌控性,以及世界各國對超級AI的共同應對之策。
-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二):人工智能的「屬靈維度」
人工智能會有「靈魂」的維度嗎? 作為基督徒,Moses今篇還會以具科學性的「屬靈維度」的層面,從少為人注意的角度,為我們探究有關AI與「外星的智能」、屬靈存在(Spiritual Beings)等等的關係。
-
卡欽斯博士:青年人比我們想的對耶穌更開放
儘管不少教會年青人正在減少,但根據巴納研究所(Barna)的研究,美國77%的Z世代表示願意學習耶穌的教導。教會有機會吸引這一代人,但前提是——與他們互動的方式需要改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