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屋崙華埠,不難發現有一所古色古香的教堂佇立在繁忙的街道上。圓弘門、青瓦紅墻,外院的麒麟噴泉不時傳來淙淙水聲,若非巨型的十字架,還以為是哪家文人的精緻雅舍。這所具有122年歷史的屋崙聯合衛理公會,牧養和協助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移民,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美國華裔屬靈的家。
芥菜種的開始
屋崙聯合衛理公會是從Clay街主日學事工開始的,經過10年的培育和成長之後,遷入現址為第八街的建築。開荒牧者Gidson牧師是加州衛理宗四位海外傳教士之一。當時他從海外回國,看見中國勞工在沙加緬度的港口停留,後轉站到其他鄰近的地區,便首先在沙加緬度設立牧養中國移民的教會。數年後陸續在洛杉磯、三藩市和屋崙華埠也建立了華人教會。
教會華社緊密相依
屋崙聯合衛理公會在1913年正式委任了駐堂牧師陳樂生(譯自Chan Lok Sheng),也開始按照社區的需要拓展多元化的事工。陳牧師不但擔任牧養的工作,也活躍於YMCA以及建立華人醫院等服侍新移民的服務中。由於這層緊密的聯繫,較後教會在修建新教堂、籌建教育樓時,得到了不少來自當地華人社區的捐獻。
「我們相信教會和社區有著緊密的聯繫。教堂在起初的時候辦中文學校,也是因為華埠有這方面的需求。」陳牧師的長子在回憶時說道。當時教堂設有圖書室,釵h華僑喜歡到那兒看報紙。教堂樓上也出租給低收入的單身人士。
Like Us on Facebook
中華文化為橋樑 教會積極展開外展工作
事移境遷,隨著第二代、第三代華人的誕生,教會也面臨會眾重組。起初的會友以中國移民為主,自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逐漸改變為口操英語的美籍華裔。此外,會友的經濟條件有所提升,亦紛紛遷出華埠,多數的會友不再是居住在教會附近的居民。
教會在華埠的外展工作依然如火如荼地展開。教會開始關注如何協助新移民融入美國當地社會,包括津貼開設英語會話班、辦托兒所等服務。教會也抓緊中華文化作為接觸華埠居民的橋樑,積極舉辦粵曲演唱會、中秋晚會,並設有國語團契。此外,教會也投入到社區的文化節等活動,例如今年街會的文化演出及教會開放日,就屬於外展工作之一。近日,教會在教堂外設有電視,將崇拜實況轉播,吸引好奇者停駐觀看。
此外,教會網站的設立,也使有意尋找聚會所的新移民或留學生,有機會通過網際網絡認識教會,和教會取得聯繫。教會主任劉金福牧師表示,一些華裔留學生就是通過教會網站認識屋崙聯合衛理公會而前來參與聚會的。
感恩心迎挑戰
「會友的流動性大,或者是會眾多為新移民的關係,不多不少也會將這種的移民心態帶進教會。」劉金福牧師在提及教會面臨的挑戰時說道。經過約17年的牧會,他發現大部份會友已經換了一批人。此外,牧養中英文兩堂不只是存在著語言的差異,由於文化不同,崇拜的風格也不一樣。比方說,中國人對崇拜的傳統觀念是敬虔、嚴肅的,而美式教育的群體則傾向歡慶或較為隨意的崇拜氣氛。
「我們不可能都一樣,但是需要在傳福音的事上同心。所以教會採取平行、雙軌的事工模式。」劉牧師說。當然,要維持會眾的合一,還是需要牧者以及委員會共同具有「一個教會」的意識,並且不斷強調和維護下,才可以同處一個屋簷下。
「我想,我們都需要知道這所教會是在先人的努力下獲得的,身為後來的人,享有這一切時不可忘記前人的付出。帶著感恩的心,將它延續下去。」中文堂主席林先生說道,「我們都需要一個家,有人在這裡成長,出外讀書後依然回到這裡,即使不再住在附近的地區,也會回到這裡崇拜。我想,這所教會也的確成為了不少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