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億人需要臨終關懷 亞洲國家評分偏低

2010 七月 20日, 星期二 15:15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旗下研究機構《經濟學家》信息部受連氏基金會委託於7月14日公佈首個《死亡質量報告》。全球每年有近1億的病人需要臨終關懷,而實際上能夠享受到臨終關懷的病人不到總數的8%。

報告稱,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的加劇,臨終關懷政策體系的缺失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發達國家的出生率下降也使這個問題更加複雜化。臨終關懷服務的改善現已刻不容緩。

經濟學人信息部訪問了40個國家的醫生、專家和服務人員,對這些國家國民的「死亡質量」進行調查統計,內容涵盖公共意識、臨終醫療、是否能夠及時得到減輕痛苦服務和醫患關系透明度等方面。研究人員將這些項目的調查結果綜合起來,從而計算出各國的「死亡質量指數」。

報告中,亞洲國家臨終病人享受的臨終關懷服務評分偏低,除印度排名最低之外,中國、馬來西亞、韓國都排在最後10名。排在後面的國家還包括烏干達、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和南非等。排在首位的是臨終關懷的發源地英國,其次順序是澳洲、新西蘭、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德國、加拿大和美國。

報告稱,導致中國大陸排名靠後的主要原因是,臨終關懷在政策方面仍有待完善。此外,文化傳統和獲取麻醉劑的難易程度也使中國的臨終關懷難以令人滿意。同時,在中國,死亡仍是一個禁忌話題,導致很多人不能接受恰當的臨終關懷。

Like Us on Facebook

經濟因素 貧富差距

據《美國之音》報道,中國癌症病患家屬自願開設的希望論壇(newxiwang.com)發起人吳先生介紹,臨終關懷在中國的最大障礙是醫院講究經濟效益,沒有錢的臨終病人得不到治療,只能被迫回家,大多數醫院也不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他說:「在中國來說最起碼就是經濟需要啊,许多人看不起病。比如說,有些比較貴的方案可以用,可能對病情能夠得到好的控制,可以延長一些生命時間,在中國,你沒錢,醫院是不給你看病的。」

為了減輕臨終病患的痛苦,李嘉誠基金會2001年出資,在國內啟動了「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目前在许多城市開設31家寧養院,為9萬多名病患提供了服務,國際病人收容所與臨終關懷協會也對中國的臨終關懷醫生進行了培訓。

吳先生說,寧養院目前只對符合條件的病患和家屬免費提供止痛藥,並未提供全面的臨終關懷。他指出,其主要的目的是「癌症晚期病人止痛藥比較難買,買不到,或者說有些地方不給開,他們提供一些止痛藥,幫助病人減少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醫患透明度 獨生子女問題 社會老齡化

在該指數的總分中,醫患關係透明度佔了40%的比重。在中國,面對絕症患者,醫生會就其生存幾率說謊,經常是和家屬一道,因為他們害怕真實信息讓病人太難受,以此避免病人要求持續昂貴治療,甚至是因為想避免病人死後鬼魂的糾纏。

學人信息部發佈的研究還顯示,中國人幾乎從不討論臨終看護問題。昆明第三人民醫院臨終看護部主任馬克(音)說,大多數家庭對此問題都沒有充分了解。報告說,中國只有約 30家醫院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除了關於死亡的文化傳統問題,一孩政策也可能讓每年去世的938萬中國人晚境更加淒涼(2008年數據)。「就業人數與負擔人數之比正快速縮小,這在中國尤其突出,獨生子女政策讓父母年老體邁時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報告稱。

從基督教看臨終關懷

對於「臨終關懷」的定義之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指出,臨終關懷以控制疼痛、緩解患者其他相關生理症狀,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痛苦為重點。可見,臨終關懷所需關注的領域不僅僅是肉體的痛苦,還有看不見的靈性的痛苦。

資深老人科專科醫生兼北美路加傳道會執行委員廖俊惠醫生對於臨終關懷的看法是,臨終關懷是需要靈命與身體並重的。雖然醫療科技已經能夠有效減輕末期病者的痛苦,可是仍然不可能是100%。因為很多做臨終關懷的人都沒有信仰,所以忽略了從靈性的角度去關心病者,往往只是嘗試幫助病人減輕肉體上的痛楚,就一味打麻醉藥。

他還指出,過量的麻醉藥也會影響臨終病人的屬靈健康,因為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往往是跟神對話最深的時候。臨終關懷者給他們安慰的時候,要思考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耶穌有絕對的神性,也有絕對的人性,他在肉體上所承受的折磨,與我們一同受苦。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