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日)是北京守望教會在北三環「老故事吧」的場地進行最後一次主日崇拜。此前一天教會再次向政府有關部門表達有關教會日後聚會場所的訴求和態度,同時發佈了《守望教會戶外敬拜問題解答》向會友們解答了12個相關問題。
守望教會在這份《問題解答》中討論了「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戶外敬拜」、「 教會進行戶外敬拜的主要目的」、「從法律角度如何看教會的戶外敬拜」、「教會這個時候進行戶外敬拜是否會被捲入政治風波」、「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停止戶外敬拜」、「我們當以怎樣的心態參與戶外敬拜」、「如果主日那天我不能夠出門的話該怎麼辦」、「如果我要因為參加戶外敬拜而被員警帶走怎麼辦」等話題。
守望更表示,「我們相信,教會今天遇到的難處,也是出於耶和華神。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袮,我就默然不語。神把祂的教會帶到這個在人看來沒有任何出路的境地,是要再次挑戰我們的信心,反思祂這幾年帶領守望教會的異象。我們相信,這幾年無論是登記、整合還是建堂,教會始終行在『山上的城』這個大的異象之中。 」
主日敬拜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守望教會從主觀的意圖表明,進行「戶外敬拜」單單是為了敬拜我們的神。守望教會認為,「作為耶穌基督的教會,我們不當因為某個領導或某個部門一時地決定我們可以或不能用某個場所,教會就改變自己的主日敬拜方式。」
Like Us on Facebook
「客觀上,我們在戶外的敬拜也可能會向政府有關部門傳遞出這樣的資訊:參加主日敬拜是基督徒信仰生命中最為基本的需要。」
從法律角度如何看教會的戶外敬拜?
守望教會慎重地指出,「戶外敬拜的性質是宗教禮拜活動,而不是集會遊行」。
《中國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條明確說明,「文娛、體育活動,正常的宗教活動,傳統的民間習俗活動,不適用本法」。而守望教會理解「正常的宗教活動」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6條以及中國政府所認可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8款中對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釋。
教會這個時候進行戶外敬拜是否會被捲入政治風波?
守望表示,教會會盡力地避免讓自己的宗教活動被染上政治的色彩,但是否能夠避免則不由教會所能決定。
守望教會會在什麼情況下才停止戶外敬拜呢?
神給守望教會同工們對此有清楚的答案。守望說明,09年11月教會兩次戶外敬拜後回到室內的決定,讓不少的同工與弟兄姊妹感到不理解,這主要是教會帶領層第一次經歷沒有太周全的考慮所致,是教會帶領層的虧欠。這次守望教會明確地設定了停止戶外敬拜的四種情況。
首先,守望教會希望得到政府部門「正式憑據」找室內聚會的場所,當教會確實找到了這樣的場所後,必會回到室內進行主日敬拜。09年11月,守望在得到政府部門的「默许」後,出於對政府的信任,選擇回到了室內。
其次,得到政府允许進入自己所購置的大恒科技大廈二層的場所。那個場所本是屬於教會的,有關部門沒有任何權利、其實也沒有給出任何理由不讓教會使用;並且守望認為,讓教會進入新堂是解決教會場所問題的最好方式。
再有,守望也設想直到今年聖誕節,如果教會是周復一周沒有按上述兩種方式解決聚會場所、周複一周地在戶外聚會。教會帶領層相信到那個時候神會讓整個教會看得更清楚,屆時再對聚會方式以及建堂作調整。
最後,守望表示也可能有更壞的情況──就是教會的治委會或某些主要同工被抓,無法繼續帶領教會,「那麼按照教會預案起來帶領教會的同工,在堅持到一定時間後,可以根據當時情況做出後續的決定。」
我們當以怎樣的心態參與戶外敬拜?
守望強調:「我們既然定性教會的『戶外敬拜』是對神的敬拜活動,我們就當懷著一顆要去敬拜神的心來參與『戶外敬拜』。」
守望提醒信徒避免兩種不正確的心態。守望說,「要有這樣一個『與素常一樣』的敬拜的心來到神的面前,對我們的信心確實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可能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自己的客西馬尼園之夜,從懇切的禱告中得力,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也需要求神鑒察自己的內心,看是否存在著不平與血氣的東西,把戶外的聚會當作是屬血氣的爭戰。」
守望教會安排三天全教會禁食禱告
守望教會金天明牧師於3日主日分享時真切表示:「這是全教會需要禁食禱告的事情,我們需要求聖靈。只有我們懇切祈求神的時候,聖靈的能力攻破我們的血氣,攻破我們的衝動。」他也強調依靠聖靈的能力才制服心中的恐懼,才能面對這十字架有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
守望教會已特別安排4-6日三天全教會禁食禱告,切切尋求聖靈的能力及工作。禁食禱告的三個主題是:
1. 求神給我們開一條出路,以合宜的方式解決聚會場所問題,或者得到可以租用室內聚會場所的憑證,或者進入已購買的新堂。
2. 面對戶外聚會,全教會以禁食禱告來到神面前專心尋求他的面時,求聖靈親自在每個弟兄姊妹生命中工作,除去我們的血氣、衝動和內心的恐懼,讓我們單單地 以基督柔和、謙卑的生命和聖靈的能力來平靜面對戶外聚會所面對的一切挑戰,不管是工作的、家庭的、前途的還是安全的,願主保守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3. 魔鬼撒但想借這次機會分裂和搞垮教會,求主保守教會的合一。即使我們觀點不同,但仍能在愛中彼此接納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