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中國基督教文字景況待突破

2012 二月 20日, 星期一 8:28

文字事工是海外傳教士來華宣教的「開頭」工作,首先是翻譯聖經,其次就是印刷書籍、編撰漢英詞典等。可以說,文字事工在宣教歷程中起了「開天辟地」的作用。然而有學者認為目前國內的基督教文字事工景況並不是很樂觀。

潘勝利近日在一神學院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從墨海到人海》中,談論了中國文字事工的情況。潘弟兄認為中國大陸文字事工發展緩慢甚至不發展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比如政治、經濟、教會及個人水準等造成的話語權,令出版權受限。與此同時教牧同工資金缺乏、不重視,以及信徒文字才能有待提高,須得到專業培訓等。

國內無基督教出版公司

他又分析,中國大陸受政治因素影響,雖有很多基督教文化公司,卻沒有基督教出版公司。「宗教文化出版社」是中國大陸唯一能出版宗教圖書的專業出版社,該出版社屬政府機構,一切出版物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故不能出版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書籍。

目前國內雖有十幾家的基督教文化傳播公司,但這些公司無權自由出版基督教書籍,須經過宗教局嚴格審核,再以正規出版社名義出版,其內容已被「和諧」了。而官方的由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創辦的「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亦無出版權,只能負責印刷。

英雄無用武之地

Like Us on Facebook

另一個問題是大陸教會青年一代不斷增長壯大,很多有知識文化的信徒日增,亦出現了有文字事工負擔的信徒。但遺憾的是,這些信徒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究其原因,首先是傳統教會對文字事工抱觀望態度,僅視之為「教會文化遺產」。其次,叢書和系列書盛行,「新手」無法入流。再次,政治和經濟上的限制,在政治壓力下,令许多文字人恐懼、「失語」,還有教會的教牧同工經濟缺乏,無法承擔出版資金。最後,教會缺少「伯樂」及平臺,欲走文字事工服侍的信徒沒有被發現,也沒有一個可以練習和培訓的平臺。

培養文字人才是硬道理

潘勝利又指出,現時大陸基督教書籍以海外著作為主,本土作品少之又少。他反思原因是中國人的「崇洋媚外」?還是出於安全考慮?抑或本土人信仰不夠深刻?

如何突破這一現象呢?潘弟兄以莫非姐妹的「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為例,認為其走的就是培訓文字人才之路,可大為借鑑。他又贊同廣學會的「有光國粹」理論:「甚望國人雄於寫作,擔當起文字事工之重任,令本土著作日增」。務必培養文字人才,寫出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人的基督教書籍,創造「大牌」刊物,望能解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瓶頸問題。

精選